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第一节 研究缘起、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4页 |
一、研究缘起 | 第10页 |
二、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4页 |
第二节 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 | 第14-19页 |
一、研究过程 | 第14-18页 |
二、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| 第19-29页 |
第一节 概念界定 | 第19-23页 |
一、心理咨询师 | 第19-20页 |
二、学习共同体 | 第20页 |
三、身份认同 | 第20-23页 |
第二节 文献综述 | 第23-29页 |
一、身份认同的文献综述 | 第23-26页 |
二、学习共同体的文献综述 | 第26-29页 |
第三章 竹子的案例呈现与分析 | 第29-70页 |
第一节 竹子对心理咨询师的探索历程 | 第30-52页 |
一、竹子的“无解”生活——迷茫与错位 | 第31-40页 |
二、竹子的价值诉求——挣扎与坚定 | 第40-46页 |
三、竹子的自我追求——成长与发展 | 第46-52页 |
第二节 竹子身份认同过程的生成分析 | 第52-63页 |
一、竹子身份认同过程中的关键事件 | 第52-55页 |
二、竹子身份认同过程中的重要他人 | 第55-60页 |
三、竹子身份认同过程中的主客观因素分析 | 第60-63页 |
第三节 竹子身份认同的具体表征 | 第63-65页 |
一、职业认同——心理咨询师 | 第63页 |
二、角色认同——女儿、妻子和妈妈 | 第63页 |
三、社会认同——同事关系 | 第63-64页 |
四、个体认同——独立办女性读书会 | 第64-65页 |
第四节 竹子身份认同过程中内外部因素分析 | 第65-70页 |
一、内部因素 | 第65-66页 |
二、外部因素 | 第66-70页 |
第四章 小南的案例呈现与分析 | 第70-93页 |
第一节 小南的心理咨询师的探索历程 | 第71-85页 |
一、小南的“悠闲”生活——回帖中发现自我 | 第71-75页 |
二、小南的自我发展——学习中提升自我 | 第75-81页 |
三、小南的进阶之路——带领中完善自我之团队带领经验 | 第81-85页 |
第二节 小南身份认同过程的要素分析 | 第85-90页 |
一、小南身份认同过程中的关键事件 | 第85-86页 |
二、小南身份认同过程中的重要他人 | 第86-88页 |
三、小南身份认同过程中的要素分析 | 第88-90页 |
第三节 小南身份认同的具体表征 | 第90-91页 |
一、职业认同——热心电话的骨干成员和C学习共同体中的带领者 | 第90页 |
二、角色认同——父亲 | 第90-91页 |
第四节 小南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91-93页 |
一、内部因素 | 第91页 |
二、外部因素 | 第91-93页 |
第五章 心理咨询师身份认同的跨个案分析 | 第93-103页 |
第一节 心理咨询师身份认同的动力源泉 | 第93-99页 |
一、强烈的兴趣 | 第93-94页 |
二、源自育儿的实际需求 | 第94页 |
三、解决自身问题的自助需要 | 第94-95页 |
四、家庭成员的态度——促进或抑制 | 第95-97页 |
五、学习共同体的外部环境支持 | 第97页 |
六、关键事件和重要他人的影响 | 第97-99页 |
第二节 心理咨询师专业发展路径 | 第99-103页 |
一、学校教育、培训机构的学习 | 第99-100页 |
二、生命热线的积累 | 第100-101页 |
三、沙龙、读书会等形式的交流活动 | 第101-103页 |
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反思 | 第103-112页 |
第一节 研究结论 | 第103-109页 |
一、心理咨询师身份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 | 第103-105页 |
二、心理咨询师身份认同的形成过程 | 第105-109页 |
第二节 心理咨询师身份认同的维度 | 第109-111页 |
一、职业认同 | 第109页 |
二、角色认同 | 第109-111页 |
第三节 研究反思 | 第111-11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2-115页 |
附录 | 第115-116页 |
致谢 | 第11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