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族认同的心理评估工具编制
| 摘要 | 第5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8页 |
| 1.引言 | 第11-15页 |
| 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3页 |
| 1.2 研究目的 | 第13页 |
| 1.3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| 1.4 研究思路 | 第14-15页 |
| 2.文献综述 | 第15-29页 |
| 2.1 民族认同研究概状 | 第15-21页 |
| 2.1.1 民族认同的概念 | 第15-18页 |
| 2.1.2 民族认同的实践与测量 | 第18-20页 |
| 2.1.3 小结 | 第20-21页 |
| 2.2 民族认同的概念溯源 | 第21-29页 |
| 2.2.1 认同的概念、理论以及认同问题 | 第21-26页 |
| 2.2.2 民族的概念 | 第26-27页 |
| 2.2.3 民族认同的内涵与性质 | 第27-29页 |
| 3.民族认同测评工具的编制 | 第29-40页 |
| 3.1 中华民族认同心理要素量表的编制 | 第29-36页 |
| 3.2 本真民族认同量表 | 第36-38页 |
| 3.3 民族认同自我体验结构文本 | 第38-40页 |
| 4.量表试测 | 第40-43页 |
| 4.1 研究工具及使用 | 第40-41页 |
| 4.2 研究样本 | 第41页 |
| 4.3 项目分析 | 第41-42页 |
| 4.4 量表题目修改 | 第42页 |
| 4.5 信度分析 | 第42-43页 |
| 4.6 小结 | 第43页 |
| 5.工具的二次试用 | 第43-63页 |
| 5.1 研究工具及使用 | 第43-44页 |
| 5.2 研究对象 | 第44-45页 |
| 5.3 数据分析工具 | 第45页 |
| 5.4 描述性统计结果 | 第45-46页 |
| 5.5 信度分析 | 第46页 |
| 5.6 项目分析 | 第46-47页 |
| 5.7 量表的效度分析 | 第47-60页 |
| 5.8 民族认同自我体验结构文本的有效性 | 第60-61页 |
| 5.9 个案综合分析 | 第61-63页 |
| 6.讨论与结论 | 第63-69页 |
| 6.1 讨论 | 第63-69页 |
| 6.2 结论 | 第69页 |
| 7 研究特色与展望 | 第69-72页 |
| 7.1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| 第69-70页 |
| 7.1.1 研究视角的创新 | 第69-70页 |
| 7.1.2 研究工具的创新 | 第70页 |
| 7.2 研究展望 | 第70-7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2-76页 |
| 附录 | 第76-88页 |
| 附表1 民族认同心理要素量表题总相关 | 第76页 |
| 附表2 各题目与分要素总分题总相关一览表 | 第76-77页 |
| 附表3 各题目与总得分题总相关 | 第77页 |
| 附表4 因子矩阵 | 第77-79页 |
| 附表5 各要素得分性别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 | 第79-80页 |
| 附表6 各要素融合值的性别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 | 第80页 |
| 附表7 各要素得分民族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 | 第80-81页 |
| 附表8 各要素融合值民族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 | 第81页 |
| 附表9 各要素得分家庭居住地差异方差分析 | 第81-82页 |
| 附表10 各要素融合值家庭居住地差异方差分析 | 第82页 |
| 附表11 各要素得分政治面貌差异方差分析 | 第82-83页 |
| 附表12 各要素得分政治面貌差异事后检验 | 第83-84页 |
| 附表13 各要素融合值政治面貌差异方差分析 | 第84-85页 |
| 附表14 重要性政治面貌差异事后检验 | 第85页 |
| 附表15 被试的归属情感(概述和转述) | 第85-88页 |
| 后记 | 第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