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引言 | 第10-11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11-27页 |
1.1 弱势者效应 | 第11-21页 |
1.1.1 弱势者的定义 | 第11-13页 |
1.1.2 弱势者效应 | 第13-21页 |
1.2 内群体认同 | 第21-23页 |
1.2.1 概念 | 第21-22页 |
1.2.2 群际偏爱 | 第22-23页 |
1.2.3 相关研究 | 第23页 |
1.3 宽恕与归因 | 第23-25页 |
1.3.1 宽恕 | 第23-24页 |
1.3.2 群际归因偏好 | 第24-25页 |
1.4 问题提出 | 第25-27页 |
2 研究设计 | 第27-30页 |
2.1 研究内容 | 第27-28页 |
2.2 研究思路 | 第28-29页 |
2.3 研究框架 | 第29-30页 |
3 研究一:弱势者宽恕效应初探 | 第30-36页 |
3.1 研究目的及假设 | 第30页 |
3.2 研究方法 | 第30-32页 |
3.2.1 研究被试 | 第30页 |
3.2.2 研究材料 | 第30-31页 |
3.2.3 研究设计与程序 | 第31-32页 |
3.3 研究结果 | 第32-34页 |
3.3.1 弱势身份操纵检验 | 第32页 |
3.3.2 不正当行为启动检验 | 第32-33页 |
3.3.3 对不正当行为的宽恕倾向对比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4 讨论 | 第34-36页 |
4 研究二:弱势者宽恕效应—弱势身份认同的调节作用 | 第36-43页 |
4.1 研究目的与假设 | 第36页 |
4.2 研究方法 | 第36-38页 |
4.3.1 研究被试 | 第36页 |
4.3.2 研究材料 | 第36-38页 |
4.3.3 研究程序与设计 | 第38页 |
4.3 研究结果 | 第38-41页 |
4.3.1 弱势身份操纵检验 | 第38-39页 |
4.3.2 不正当行为启动检验 | 第39页 |
4.3.3 对不正当行为的宽恕倾向对比分析 | 第39-40页 |
4.3.4 第三方的弱势身份认同的调节作用 | 第40-41页 |
4.4 讨论 | 第41-43页 |
5 研究三:弱势者宽恕效应:外归因的中介作用 | 第43-56页 |
5.1 研究目的与假设 | 第43页 |
5.2 研究方法 | 第43-46页 |
5.3.1 研究被试 | 第43-44页 |
5.3.2 研究材料 | 第44-46页 |
5.3 研究结果 | 第46-54页 |
5.3.1 弱势身份操纵检验 | 第46页 |
5.3.2 不正当行为启动检验 | 第46页 |
5.3.3 对不正当行为的宽恕倾向对比分析 | 第46-48页 |
5.3.4 不正当行为主体身份对归因倾向的影响 | 第48页 |
5.3.5 归因倾向的中介作用分析 | 第48-49页 |
5.3.6 弱势身份认同对弱势者宽恕效应的调节作用 | 第49-50页 |
5.3.7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 | 第50-54页 |
5.4 讨论 | 第54-56页 |
5.4.1 弱势者宽恕效应的再验证 | 第54页 |
5.4.2 归因倾向的中介作用分析 | 第54-55页 |
5.4.3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分析 | 第55-56页 |
6 总讨论 | 第56-60页 |
6.1 研究结果及启示 | 第56-58页 |
6.1.1 弱势者效应的稳定性及其启示 | 第56-57页 |
6.1.2 弱势群体的内群体偏爱现象及启示 | 第57-58页 |
6.1.3 外归因倾向对宽恕的正向作用及启示 | 第58页 |
6.2 研究创新 | 第58-59页 |
6.3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6页 |
附录 | 第66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