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期道教天门信仰及观念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绪论 | 第10-18页 |
第一节 天门观念的界定及其历史发展阶段 | 第10-13页 |
第二节 研究综述 | 第13-16页 |
第三节 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| 第16-18页 |
第一章 “天门”观念的历史渊源 | 第18-29页 |
第一节 先秦至两汉文献所载天门观念 | 第18-23页 |
(一)、先秦时期 | 第18-20页 |
(二)、秦汉时期 | 第20-23页 |
第二节 汉代墓葬中的天门观念与信仰表现 | 第23-29页 |
(一)、西汉墓葬 | 第23-25页 |
(二)、东汉墓葬 | 第25-29页 |
第二章 道教的“天门”观念 | 第29-43页 |
第一节 早期道经对“天门”的界定 | 第29-33页 |
(一)、《太平经》 | 第29-30页 |
(二)、《真诰》 | 第30-31页 |
(三)、《赤松子章历》 | 第31-33页 |
第二节 道教仪坛中的“天门”设置 | 第33-38页 |
(一)、三皇斋坛 | 第34-35页 |
(二)、三天门 | 第35-37页 |
(三)、天门在坛仪中的神学功能 | 第37-38页 |
第三节 内丹学意义的“天门”观念 | 第38-43页 |
(一)、鼻为天门 | 第39-40页 |
(二)、手和两眉间为天门 | 第40页 |
(三)、泥丸和顶骨为天门 | 第40-43页 |
第三章 道教“天门”信仰的仪式表达 | 第43-58页 |
第一节 “天门”的仪式布设与结构 | 第43-49页 |
(一)、天门布设及结构 | 第44-47页 |
(二)、天门结构解读 | 第47-49页 |
第二节 “入天门”的仪式过程 | 第49-58页 |
(一)、修真仪式 | 第50-56页 |
(二)、成仙仪式 | 第56-58页 |
第四章 “天门”的神学功能与象征内涵 | 第58-64页 |
第一节 神学功能 | 第58-61页 |
(一)、天人感应,上奏名姓 | 第58-59页 |
(二)、持之以恒,真人以降 | 第59-60页 |
(三)、存想游仙,心自通真 | 第60页 |
(四)、赏善罚恶,检阅真人 | 第60-61页 |
第二节 象征内涵 | 第61-64页 |
(一)、空间隔离 | 第61-62页 |
(二)、进出通道 | 第62页 |
(三)、身份转换 | 第62-64页 |
结语 | 第64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1页 |
后记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