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译《杂阿含经》中的“业”思想
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页 |
| 绪论 | 第9-18页 |
|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方法 | 第9-11页 |
| 一、研究动机与目的 | 第9-10页 |
| 二、研究范围与方法 | 第10-11页 |
| 第二节 研究成果综述 | 第11-17页 |
| 一、大陆学术界汉译《杂阿含经》研究综述 | 第11-12页 |
| 二、大陆学术界业报思想研究综述 | 第12-14页 |
| 三、台湾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4-17页 |
| 第三节 论文结构及创新之处 | 第17-18页 |
| 第一章 汉译《杂阿含经》概述及其产生与发展 | 第18-28页 |
| 第一节 汉译《杂阿含经》概述 | 第18-19页 |
| 第二节 汉译《杂阿含经》的产生与发展 | 第19-28页 |
| 一、汉译《杂阿含经》的产生与流传 | 第19-24页 |
| 二、汉译《杂阿含经》在中国的翻译与整编 | 第24-28页 |
| 第二章 汉译《杂阿含经》中“业”的内容 | 第28-43页 |
| 第一节 “业”概述及佛教之前的印度业论 | 第28-32页 |
| 一、“业”概述 | 第28-29页 |
| 二、佛教之前印度的业论 | 第29-32页 |
| 第二节 六师外道的思想 | 第32-36页 |
| 一、末迦梨瞿舍利子的宿命论 | 第33-34页 |
| 二、阿耆多翅舍钦婆罗的断灭论 | 第34页 |
| 三、迦罗拘陀迦栴延的唯物论 | 第34页 |
| 四、富兰那迦叶的无因论 | 第34-35页 |
| 五、先阇那毘罗胝子的不可知论 | 第35-36页 |
| 六、尼乾陀若提子的苦行主义 | 第36页 |
| 第三节 业的具体内容:十善业与十恶业 | 第36-38页 |
| 第四节 业的起源:无明 | 第38-39页 |
| 第五节 业的果报:善有乐果,恶有苦果 | 第39-40页 |
| 第六节 业的解脱之道:八正道 | 第40-43页 |
| 第三章 汉译《杂阿含经》中“业”的思考 | 第43-52页 |
| 第一节 以缘起解释业的形成 | 第43-47页 |
| 一、因缘法 | 第43-44页 |
| 二、缘生法 | 第44-46页 |
| 三、业与缘起 | 第46-47页 |
| 第二节 以无我解释业报的流转 | 第47-50页 |
| 一、业与无我 | 第47-49页 |
| 二、业与自作自受 | 第49页 |
| 三、业与轮回 | 第49-50页 |
| 第三节 作为宗教理论的佛教业报观 | 第50-52页 |
| 结论 | 第52-5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4-57页 |
| 后记 | 第57-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