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--
文学
《长恨歌》与《嘉莉妹妹》女主人公的异化研究
开放的文本与意义的生产--以《喧哗与骚动》为例
虚幻下潜藏的深渊:《被掩埋的巨人》中的民族记忆与身份认同
不同文化境况对“家”的透视--巴金的《家》与岛崎藤村的《家》之比较研究
自然之子的成长—《教授之屋》与《邻居罗西基》中的生态思想探究
宋代校勘唐人诗集研究
赵琦美抄校本关汉卿杂剧研究
木心作品在中国大陆的传播与接受研究
《琵琶记》的插图批评
汤显祖诗歌叙事性研究
离散与乡愁—白先勇小说的多地性研究
儒家文化视域下的朱天文创作探究
吴敬梓南京情怀研究
五四时期新旧文学人物对韩愈的评价问题研究
梅曾亮诗文研究
论何其芳诗歌的现代性
宋词中园林书写的时空解读--以稼轩词为例
论伤痕文学的疗愈功能
身体:在文本中穿行--《白鹿原》的身体话语研究
屈原哀祭文研究
罗兰·巴特作者理论探析
身份的追寻--空间批评理论视域下的《耶稣的童年》
反侦探小说和后现代叙事:理解《纽约三部曲》的寓言书写
关于《1Q84》时空的研究
约瑟夫·坎贝尔的神话学理论研究
从创伤理论视角解读卡勒德·胡塞尼的《群山回唱》
从成长小说视角解析《摆渡人》的成长主题
魏晋南北朝形式问题研究
基于情感消费视角的网络文学IP产业链延展研究
汉语外国文学史中的英国浪漫主义文学
小说翻译中的“形式对等”与“功能对等理论”--小说Ive Got Your Number英汉翻译实践报告
关于稻荷信仰中狐狸形象的研究
被污名化的疾病—伊恩·麦克尤恩小说《星期六》与《爱无可忍》研究
弗兰克·奥哈拉绘画诗特色研究
规训、妥协与反抗--《44号孩子》的福柯式解读
多种生存状态下的女性:《逃离》中的女性形象分析
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与融合--奈保尔《抵达之谜》中的田园观
《唯愿你在此》中的创伤叙事
转折时期通俗文学的命运--以刘云若的命运及作品为例
泰华作家陈博文小说研究
王弘撰及其文学思想研究
后殖民视角下库切作品中的白人女性角色研究
救赎之火—《八月之光》中乔·克瑞斯莫斯的自我建构
莫辛·哈米德小说《蛾烟》中的后—后殖民状况书写
汪曾祺文学作品中的反复现象研究
《额尔古纳河右岸》中的生态美学意蕴研究
保罗·利科的圣经诠释思想研究
中英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对比研究--以《红楼梦》与《傲慢与偏见》中女主人公为例
当代凉山彝族音乐文学研究
“黄花岗起义”纪念诗歌研究(1917-1949)
上一页
[23]
[24]
[25]
[26]
[27]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