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绪论 | 第10-19页 |
一、选题的研究价值 | 第10页 |
二、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0-16页 |
三、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四、写作思路 | 第16-19页 |
第一章 吴敬梓与南京的渊源 | 第19-25页 |
第一节 地域、家族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| 第19-20页 |
第二节 吴氏家族与南京的几度渊源 | 第20-23页 |
一、先辈的科举成就与治学思想对吴敬梓的影响 | 第20-21页 |
二、吴敬梓在南京文坛的交游 | 第21-23页 |
第三节 吴敬梓南京情怀的历史由来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吴敬梓诗文中的南京风物 | 第25-32页 |
第一节 殊觉胜于乡里——对南京风物的深情赞叹 | 第25-29页 |
一、对南京自然、人文的歌咏 | 第25-27页 |
二、对历史的嗟叹、科举的反思 | 第27-29页 |
第二节 吴敬梓南京诗文的特点与成就 | 第29-32页 |
一、体裁多样、各具特色 | 第29-30页 |
二、熟于用典、多种艺术手法结合 | 第30-32页 |
第三章 《儒林外史》中的南京——吴敬梓的精神故乡 | 第32-48页 |
第一节 第一境界——山明水秀与隐逸之风 | 第32-36页 |
一、对南京自然美的反复咏叹 | 第32-34页 |
二、钟灵毓秀环境下的隐士精神 | 第34-36页 |
第二节 第二境界——对礼乐制度和儒文化的重新构建 | 第36-44页 |
一、对古礼乐和真名士的赞扬 | 第36-41页 |
二、对南京民俗文化的着重描绘 | 第41-44页 |
第三节 第三境界——批判与重建:理想的幻灭与追忆 | 第44-48页 |
一、真名士的消歇与假名士盛行之结局 | 第44-45页 |
二、批判?重建?——理想与现实中的徘徊 | 第45-48页 |
第四章 吴敬梓南京情怀历时与共时比较 | 第48-60页 |
第一节 吴敬梓南京情怀的历时、共时差异 | 第48-55页 |
一、务实向上的南京——与李白金陵怀古之情的历时比较 | 第48-51页 |
二、爱憎交加的南京——与作者本人扬、杭之情的共时比较 | 第51-55页 |
第二节 吴敬梓南京情怀的局限与多元价值 | 第55-60页 |
一、对南京怀古形象的重复构建 | 第55-57页 |
二、批判视角下的多元审美期待 | 第57-60页 |
结语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5页 |
附录一 | 第65-67页 |
附录二 | 第67-68页 |
硕士阶段已发表的论文 | 第68-69页 |
致谢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