汤显祖诗歌叙事性研究
致谢 | 第4-5页 |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一、前言 | 第10-17页 |
1、叙事和叙事性 | 第10-11页 |
2、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叙事性传统与研究成果 | 第11-14页 |
3、从诗歌叙事性的角度来看汤显祖 | 第14-17页 |
二、汤显祖诗歌叙事性内在表现 | 第17-36页 |
1、社会现实类叙事 | 第19-21页 |
2、人物特写式叙事 | 第21-26页 |
3、历史传奇式叙事 | 第26-28页 |
4、日记式叙事 | 第28-30页 |
5、梦境相关叙事 | 第30-36页 |
三、汤显祖诗歌叙事性外在表现 | 第36-55页 |
(一) 诗题 | 第36-44页 |
1、数质兼得:长诗题字数和诗题数目的增多 | 第38-40页 |
2、一题多事:在一题中累积多个叙事事件 | 第40-41页 |
3、直抒情事:诗题中结合叙事的独特情感表达 | 第41-43页 |
4、言行皆备:在诗题中塑造生动人物 | 第43-44页 |
(二) 诗序 | 第44-51页 |
1、万事入笔:丰富多样的叙事范围 | 第46-47页 |
2、逐层累积:以情节累积带动情感的积蓄 | 第47-49页 |
3、以言写人:采用语言描写塑造人物 | 第49-50页 |
4、由繁至简:文辞风格的转变 | 第50-51页 |
(三) 自注 | 第51-53页 |
(四) 小结 | 第53-55页 |
四、汤显祖诗歌叙事性艺术特征 | 第55-81页 |
(一) 用典 | 第55-60页 |
1、一事多典的堆积叙事 | 第55-57页 |
2、化俗世生活为典雅文辞 | 第57-58页 |
3、渲染历史氛围和时空错落感 | 第58-60页 |
(二) 意象 | 第60-70页 |
1、互动:增添人物情感的事象 | 第61-62页 |
2、象征:意象内涵的再创造 | 第62-66页 |
3、组合:铺陈意象的场景叙事 | 第66-70页 |
(三) 结构与视角 | 第70-76页 |
1、叙述视角分类 | 第70-73页 |
2、叙事视角特征 | 第73-76页 |
(四) 手法 | 第76-81页 |
1、虚写:合理的想象 | 第76-77页 |
2、实写:细腻地捕捉画面 | 第77-79页 |
3、虚实结合:回忆与梦境的穿梭 | 第79-81页 |
五、汤显祖诗歌的叙事性意义 | 第81-100页 |
(一) 场面叙事的出色印证 | 第81-85页 |
1、叙事长度的缩减 | 第83页 |
2、艺术手法的繁中取精 | 第83-84页 |
3、人事关系:“以人系事”与“以事写人” | 第84-85页 |
(二) 融洽呼应的情事关系 | 第85-89页 |
1、以事传情:曲折而独特的表达 | 第86-87页 |
2、借助新的叙事形式:题序的直接说明 | 第87-88页 |
3、对“物是人非”式结构的关注 | 第88-89页 |
(三) 风雅互娱的叙事心态 | 第89-94页 |
1、语言 | 第90-91页 |
2、写作对象 | 第91-92页 |
3、写作内容 | 第92-93页 |
4、写作目的 | 第93-94页 |
(四) 兼容诸体的叙事成就 | 第94-100页 |
1、时空流动 | 第94-96页 |
2、结构与转折 | 第96-98页 |
3、视角 | 第98-100页 |
小结 | 第100-10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2-111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1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