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前言 | 第9-16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三、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四、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五、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六、研究的重难点以及创新点 | 第14-16页 |
第一章 当代凉山彝族音乐文学的发展现状 | 第16-41页 |
第一节 音乐文学的概述及意义 | 第16-17页 |
一、音乐和音乐文学的概述 | 第16页 |
二、音乐和文学的联系 | 第16-17页 |
三、音乐文学的意义 | 第17页 |
第二节 当代凉山彝族音乐文学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| 第17-25页 |
一、起步阶段(1956—1993) | 第18页 |
二、发展阶段(1993—2012) | 第18-23页 |
三、百花齐放阶段(2012—今) | 第23-25页 |
第三节 当代凉山彝族音乐文学的分类 | 第25-41页 |
一、赞美歌 | 第25-27页 |
二、思念歌 | 第27-31页 |
三、节日歌 | 第31-32页 |
四、迎客留客歌 | 第32-34页 |
五、酒歌 | 第34-35页 |
六、形象歌 | 第35-39页 |
七、儿歌 | 第39-41页 |
第二章 当代凉山彝族音乐文学的语言艺术 | 第41-56页 |
第一节 当代凉山彝族音乐文学的音韵美 | 第41-43页 |
一、声调:四个声调构成自然旋律 | 第41-42页 |
二、押韵:郎朗上口的语言艺术特点 | 第42-43页 |
三、节奏:文学音乐性的最大特点 | 第43页 |
第二节 词汇特点 | 第43-48页 |
一、语言特色 | 第44-46页 |
二、地域特色 | 第46-47页 |
三、时代特色 | 第47-48页 |
第三节 修辞特点 | 第48-53页 |
一、修辞的概述 | 第48页 |
二、当代凉山彝族音乐文学修辞的分类研究 | 第48-53页 |
第四节 当代凉山彝族音乐文学句式结构 | 第53-56页 |
一、一段式和两段式:彝族克哲式的结构 | 第53-54页 |
二、三段式:彝族经典的诗歌段式 | 第54-55页 |
三、多段式:音乐和文学结合的最高境界 | 第55-56页 |
第三章 当代凉山彝族音乐文学的意象美 | 第56-63页 |
第一节 图腾意象:信仰敬畏 | 第56-59页 |
一、植物图腾意象:代表民族形象 | 第56-57页 |
二、动物图腾意象:象征民族精神 | 第57-59页 |
第二节 服饰意象:穿在身上的历史 | 第59-60页 |
一、帕子久都(女士头帕)和波史波洛(裙子)意象 | 第59页 |
二、佳史和瓦拉意象 | 第59-60页 |
第三节 颜色意象:环境和文化的危机意识 | 第60-61页 |
一、热爱自然和热爱生活的颜色意象 | 第60页 |
二、热爱民族文化的颜色意象 | 第60-61页 |
第四节 乡村意象和都市意象:民族文化的流失现状 | 第61-63页 |
一、乡村意象 | 第61页 |
二、都市意象 | 第61-63页 |
第四章 当代凉山彝族音乐文学的发展前景 | 第63-72页 |
第一节 当代凉山彝族音乐文学在彝族文学中的地位和价值 | 第63-65页 |
一、音乐文学的双重地位 | 第63-64页 |
二、多维度价值 | 第64-65页 |
第二节 当代凉山彝族音乐文学发展的成就与不足 | 第65-66页 |
一、成就 | 第65-66页 |
二、不足之处 | 第66页 |
第三节 影响当代凉山音乐文学的因素 | 第66-70页 |
一、彝族民歌的影响 | 第66-67页 |
二、民间故事与传说的影响 | 第67-68页 |
三、尔比克哲(彝族格言)的影响 | 第68-69页 |
四、毕摩文学的影响 | 第69页 |
五、当代流行歌曲的影响 | 第69-70页 |
第四节 当代音乐文学发展对策 | 第70-72页 |
一、深度挖掘及创作彝族音乐文学作品 | 第70页 |
二、加强国际化人文交流 | 第70页 |
三、培养音乐文学专业人才 | 第70-72页 |
结论 | 第72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6页 |
附录 | 第76-82页 |
致谢语 | 第82-8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