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曾亮诗文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绪论 | 第8-12页 |
一、梅曾亮的研究价值 | 第8页 |
二、梅曾亮诗文研究现状及局限性 | 第8-12页 |
第一章 梅氏宗族及生平交游 | 第12-19页 |
第一节 梅氏宗族 | 第12-14页 |
一、梅文鼎与《方程论》 | 第12-13页 |
二、梅冲与《然后知斋经义答问》 | 第13-14页 |
三、侯芝与《再生缘》 | 第14页 |
第二节 生平与交游 | 第14-19页 |
一、姓名与籍贯 | 第14-16页 |
二、从“入世”到“出世” | 第16-19页 |
第二章 诗文版本与文献校勘 | 第19-29页 |
第一节 梅曾亮全集与选集 | 第19-25页 |
一、《柏枧山房诗文集》稿本与刻本 | 第19-22页 |
二、《古文词略》选本 | 第22-25页 |
第二节 文集校勘存疑举隅 | 第25-29页 |
一、《民论》 | 第25页 |
二、《晁错论》 | 第25-26页 |
三、《与李申耆书》 | 第26页 |
四、《答吴子叙书》 | 第26-27页 |
五、《书林扬觯书后》 | 第27页 |
六、《从吾轩从征记书后》 | 第27-28页 |
七、《叶耳山遗稿书后》 | 第28页 |
八、《朝议大夫台湾府知府盖君墓志铭》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诗文内容的研读与解析 | 第29-51页 |
第一节 自成一家的散文创作 | 第29-40页 |
一、题材丰富的散文类别 | 第29-35页 |
二、寓教化于济世之志的品格 | 第35-38页 |
三、叙议结合的表现手法 | 第38-40页 |
第二节 另辟蹊径的诗歌创作 | 第40-51页 |
一、情与景浑的诗歌意境 | 第40-44页 |
二、语义工整的诗歌格律 | 第44-48页 |
三、含蓄凝练的修辞手法 | 第48-51页 |
第四章 诗文理论的传承与新变 | 第51-61页 |
第一节 融通与革新的文论观 | 第51-56页 |
一、经世致用,通时合变 | 第51-53页 |
二、细中求真,不拘格套 | 第53-55页 |
三、气直体曲,因声求气 | 第55-56页 |
第二节 清妙与雅正的诗论观 | 第56-61页 |
一、从天机清妙到沉郁之音 | 第56-57页 |
二、化用“神气”“韵味” | 第57-59页 |
三、追求“真趣”“自得” | 第59-61页 |
结语 | 第61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7页 |
致谢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