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--
历史、地理
--
中国史
--
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(1919~1949年)
抗战时期大学知识分子关于抗战建国的思考--以《新民族》周刊为中心
论日本侵略者对兴安南省的经济掠夺
晋绥边区的交通邮政研究
内蒙古自治区供销合作社研究(1949-1965)
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教育政策研究
南京大屠杀前后南京市民生活秩序变迁研究(1937.7-1938.4)
胶东抗日根据地的“三三制”政策及其实施研究
多元话语系统下的名伶之死--阮玲玉案再研究
家庭渊源与革命选择—国民大革命视野下的知识青年
私立大夏大学与近代中国政治(1924—1951)
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研究(1937-1945)
南京国民政府文化政策研究(1927~1949)
蒋介石与抗日战争几个问题之研究
抗战时期征兵制度在龙泉县推行的历史考察
民国时期杭州茶馆与城市社会生活研究(1927-1949)
南京国民政府马政建设研究
1928-1937年河北省农事试验场研究
抗战时期靖边县政研究
1927-1937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研究--以社会史论战为视角
基于产业结构调整视角的20世纪30年代云南禁烟运动及启示
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公盐征购研究
抗战时期入陕河南难民救济问题研究
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对外文化交流研究
抗战时期福建国民政府粮食政策研究
战后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社会主义思潮研究(1945-1949)
五四时期政治文化探析
民国时期上海女监研究(1930-1949年)
川陕苏区妇女教育问题研究(1932-1935)
马鸿逵主政时期宁夏与南京国民政府关系研究
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惩戒制度--以1927-1937年为例
抗战标语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动员--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为例
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的文艺动员
妇救会在两性婚姻变革中的角色--以华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心
华北及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女性模范的日常生活
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社会教育--以晋东北部分县域为中心
晋西北革命根据地乡村女性婚姻研究
图像与政治:晋绥《人民画报》中的民众动员
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编余人员的安置问题
抗战时期毛泽东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
解放战争时期四川袍哥研究
雅属事件与地方权势
抗战时期广东对日防空研究
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参议会监督制度研究
抗战时期浙西行署研究
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非资本主义前途选择研究
战后中国共产党留用日籍人员个案分析
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日军战俘收容与改造研究
抗战时期贵州银行研究(1941-1945)
国民党军队山西敌后抗战研究
抗日战争时期的张澜研究--以国民参政会为视角
上一页
[23]
[24]
[25]
[26]
[27]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