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导论 | 第11-21页 |
一. 选题缘起与旨趣 | 第11-13页 |
二. 关键词界定 | 第13-14页 |
三. 学术史回顾与资料准备 | 第14-17页 |
四. 研究思路 | 第17-21页 |
第一章 常态生活秩序终结与防御期生活秩序来临 | 第21-49页 |
第一节 战前南京市民常态生活秩序概况 | 第21-29页 |
一. 人口增长与城市管理 | 第21-24页 |
二. 交通网络建设与信息平台构建 | 第24-26页 |
三. 经济发展与公共服务完善 | 第26-29页 |
第二节 从卢沟桥事变到上海沦陷 | 第29-43页 |
一. 战争推进与上海沦陷 | 第31-34页 |
二. 日军空袭南京 | 第34-37页 |
三. 南京市民的研判与应对 | 第37-43页 |
第三节 从进军南京到占领江阴要塞 | 第43-49页 |
一. 日军进军概况 | 第43-45页 |
二. 南京防御紧张局面的形成 | 第45-49页 |
第二章 空位期的逼近、来临与延续 | 第49-93页 |
第一节 日军推进与空位期的逼近 | 第49-55页 |
一. 日军推进概况 | 第49-50页 |
二. 政府高层最后撤退 | 第50-51页 |
三. 欧美使领馆最后撤离 | 第51-52页 |
四. 百姓的出城与进城 | 第52-53页 |
五. 军人突围 | 第53-54页 |
六. 外籍人士面对现实 | 第54-55页 |
第二节 空位期的全面来临 | 第55-60页 |
一. 联系日军高级指挥官 | 第56-58页 |
二. 日军否定安全区委员会的顶层设计方案 | 第58-60页 |
第三节 空位期的延续——难民区登记 | 第60-65页 |
一. 军人甄别 | 第63-64页 |
二. 难民精神规训 | 第64-65页 |
第四节 安全区的启动运作与空位期的生命卫护 | 第65-86页 |
一. 权力交接与安全区委员会“合法性”获得 | 第67-76页 |
二. 合法性不足下的工作开展 | 第76-80页 |
三. 难民收容所的管理与评估 | 第80-86页 |
第五节 空位期的结束与治安的好转 | 第86-93页 |
一. 日方的考量与空位期的结束 | 第86-88页 |
二. 欧美使领馆的施压与南京治安的好转 | 第88-93页 |
第三章 过渡期的胶着与“常态化”殖民秩序的系统创设 | 第93-117页 |
第一节 过渡期胶着形成的背景 | 第93-98页 |
一. 东京观点不统一 | 第93-94页 |
二. 华中方面军的考量 | 第94-98页 |
第二节 过渡期的胶着 | 第98-104页 |
一. 自治委员会的运作 | 第98-101页 |
二. 安全区委员会的解散 | 第101-104页 |
第三节 欧美使领馆官员的努力与“过渡期”胶着的突破 | 第104-110页 |
一. 欧美使领馆官员回归概况 | 第104-106页 |
二. 阿利森事件 | 第106-110页 |
第四节 “常态化”殖民秩序建设 | 第110-117页 |
一. 华中方面军高级将领调换 | 第110-114页 |
二. “常态化”殖民秩序的系统创设 | 第114-117页 |
第四章 南京内外信息传递与市民生活秩序变迁 | 第117-138页 |
第一节 沦陷前南京内外信息传递的逐步阻滞 | 第118-122页 |
一. 邮政投递的逐步阻滞 | 第118-120页 |
二. 电话及无线电的逐步阻滞 | 第120-122页 |
第二节 沦陷后南京内外信息的非常规传递 | 第122-133页 |
一. 五名战地记者出城 | 第123-124页 |
二. “南京——上海——世界”信息传输平台的搭建 | 第124-127页 |
三. 日本使馆协助的沪宁线信件包裹传递 | 第127-129页 |
四. 收音机接收外界电波的开启 | 第129-130页 |
五. 南京信息外传的系统冲关——以费吴生的“两出一进”为中心的考察 | 第130-133页 |
第三节 沦陷后南京内外信息传递常规平台的逐步恢复 | 第133-138页 |
一. 邮政的逐步恢复 | 第134-136页 |
二. 无线电和电话的逐步恢复 | 第136-138页 |
第五章 治安应对与市民生活秩序变迁 | 第138-159页 |
第一节 沦陷前的治安应对 | 第138-142页 |
一. 空袭背景下治安应对 | 第138-140页 |
二. 兵临城下与警察去留 | 第140-142页 |
第二节 沦陷后的治安应对 | 第142-159页 |
一. 权力主体成为犯罪主体——南京治安问题一元化 | 第142-144页 |
二. 治安管理主体多元化 | 第144-151页 |
三. 治安管理主体博弈化——以“刘文彬事件”为中心的考察 | 第151-157页 |
四. 普遍暴行的终结与治安“常态化” | 第157-159页 |
第六章 房产问题与市民生活秩序变迁 | 第159-177页 |
第一节 战争来临与房屋损毁 | 第159-162页 |
一. 房屋损毁的分散记载 | 第159-160页 |
二. 房产损毁的统计 | 第160-162页 |
第二节 安全区的房屋利用与管理 | 第162-167页 |
一. 优化房源 | 第163-164页 |
二. 提高房屋利用率 | 第164-165页 |
三. 打造“样板房”难民收容所房屋管理 | 第165-167页 |
第三节 外籍人士房产损失与纠纷处理 | 第167-173页 |
一. 沦陷前,抗议日军轰炸对本国产业的破坏 | 第167-168页 |
二. 沦陷后,对各国房产受损极为关注 | 第168-171页 |
三. 欧美使领馆回归后,继续以房产问题做文章 | 第171-173页 |
第四节 区公所设置与难民回家 | 第173-177页 |
一. 区公所设置 | 第173-174页 |
二. 难民回家 | 第174-177页 |
第七章 商品交易市场关启与市民生活秩序变迁 | 第177-196页 |
第一节 沦陷前南京商品交易市场的逐步阻滞 | 第177-180页 |
一. 抢购风兴起与关闭风兴盛 | 第177-179页 |
二. 物价上涨 | 第179-180页 |
第二节 沦陷后南京商业元气大伤 | 第180-182页 |
一. 商业损失的零星记载 | 第180-181页 |
二. 商业街破坏的系统调查 | 第181-182页 |
第三节 沦陷后的安全区商品交易市场 | 第182-188页 |
一. 商品交易市场的形成与扩大 | 第183-186页 |
二. 商品交易种类的不断增多 | 第186-187页 |
三. 商品交易的物价波动 | 第187-188页 |
第四节 日方主导的商品交易市场的构思与运作 | 第188-196页 |
一. 支持自治委员会运作,建立经济管理机构 | 第188-190页 |
二. 为日方各界获利打开通道 | 第190-191页 |
三. 为日方商业统制打下基础 | 第191-193页 |
四. 安全区市场的解散与商民安置 | 第193-194页 |
五. 以总商会引领民间经济活力释放 | 第194-196页 |
第八章 水电设施的破坏、恢复与市民生活秩序变迁 | 第196-209页 |
第一节 沦陷前水电设施运转的逐步阻滞 | 第196-199页 |
一. 自来水设施运转逐步阻滞 | 第196-197页 |
二. 南京电力设施运转逐步阻滞 | 第197-199页 |
第二节 沦陷后南京水电设施的逐步恢复 | 第199-209页 |
一. 十六师团推进水电同步恢复 | 第199-202页 |
三. 自来水龙头全市放水的实现 | 第202-203页 |
四. 电力设施恢复过程的喜忧参半 | 第203-206页 |
五. 水电运营纳入日方设计的框架 | 第206-209页 |
第九章 城内外交通运输的阻滞、开启与市民生活秩序变迁 | 第209-221页 |
第一节 沦陷前南京城内外交通运输的逐步阻滞 | 第209-214页 |
一. 出城交通运输的逐步阻滞 | 第209-212页 |
二. 市内交通运输的逐步阻滞 | 第212-214页 |
第二节 沦陷后南京城内外交通的松动与运输的启动 | 第214-221页 |
一. 沦陷后城内外交通的逐步松动 | 第214-217页 |
二. 日方主导的交通运输的初步运行 | 第217-221页 |
第十章 医疗开展与市民生活秩序变迁 | 第221-238页 |
第一节 沦陷前南京医疗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| 第221-225页 |
一. 医务人员的西迁与金大医院的留守 | 第221-223页 |
二. 军医队伍的伤兵救助与国际红十字医院的缘起 | 第223-225页 |
第二节 沦陷后南京医疗开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| 第225-238页 |
一. 医疗救助新问题的出现 | 第225-227页 |
二. 南京医疗救助的超负荷运转 | 第227-236页 |
三. 日方的医疗参与与“常态化”殖民秩序建设 | 第236-238页 |
结语:战争、秩序变迁与市民生活 | 第238-252页 |
第一节. 程瑞芳的视角 | 第239-246页 |
一. 秩序变迁的阶段性 | 第239-244页 |
二. 秩序变迁与市民生活 | 第244-246页 |
第二节. “安民”局面的曲折成型及其推力 | 第246-252页 |
一. “安民”局面的曲折成型 | 第246-249页 |
二. “安民”局面成型的推力 | 第249-252页 |
附录常见外国人士姓名对照表 | 第252-2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55-262页 |
后记 | 第262-2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