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--
历史、地理
--
中国史
--
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(1919~1949年)
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青年运动研究
抗战时期重庆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研究
抗日战争时期宋美龄的军事外交翻译研究--以布迪厄惯习理论为视角
抗战胜利后三种建国方案比较研究
诺门罕事件相关问题探讨
1925年郭松龄事变与日本的援张政策再抉择
杨松与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关系研究
“九一八事变”前满铁与东北政局关系研究
日本财阀在侵华战争中的作用--以三井、三菱两财阀的比较为例
乱世兵患:1911-1935年川军与当地社会
林献堂的非暴力抗日研究
《新世界报》(1917-1927)研究
1937年之前的上海邮务工会研究
上海南市难民区研究(1937—1940)
南北满老解放区土地改革若干问题的研究
张太雷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研究
1931年-1945年傅斯年民族主义思想及实践
抗战时期重庆消防研究(1937年—1945年)
抗战时期重庆国民教育教师生存状态研究
四川地区食糖运销研究(1937-1944)--以沱江流域为主的考察
中共中央南方局与新四军关系研究
抗战时期重庆私立中学教学研究--以重庆私立广益中学为例
抗战时期大后方社会救济机构研究--以重庆市振济委员会为例(1939-1945)
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粤系将领统战工作研究
钱热储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潮汕社会思潮
“新生活运动”的伦理研究
生态环境视阈下日本对辽宁地区资源掠夺探究(1931-1945)
郭沫若对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的贡献研究
抗战时期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科研资助研究
政治秩序与行政效能: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文制度研究
抗战时期山西农村妇女思想教育研究
革命与救济:1946-1949年上党地区的灾荒救济研究
抗战时期邓小平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
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标语口号宣传之研究
伪满时期日本对东北森林的经营与掠夺研究
20世纪40年代后期浙北地方政府与佃业纠纷--以嘉兴、海盐为例
牧业产权变迁研究(1947-1966)--以科尔沁右翼前旗为例
20世纪30至40年代赣北地区农家生计研究
朝鲜革命者与中国东北解放战争
领袖、派系与政治文化--以国民政府中层事务官陈克文为例的历史考察
淞沪会战后至南京保卫战前中日两军华东战场作战史实考察
英国报刊视阈下的抗日战争--以《泰晤士报》为考察对象
抗战时期毛泽民新疆区村制建设研究
抗日根据地女子教育研究
蒋介石外蒙政策研究
伪满洲国成立前后《满洲日报》社论研究
张纯如与南京大屠杀的国际传播
中间势力对皖南事变的认识及应对
抗战时期重庆外籍人员研究
抗战时期重庆市征募寒衣运动研究(1938-1942)
上一页
[24]
[25]
[26]
[27]
[28]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