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引言 | 第9-19页 |
一、选题意义 | 第9-10页 |
(一) 理论意义 | 第9页 |
(二) 现实意义 | 第9-10页 |
二、学术史回顾 | 第10-15页 |
(一)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4页 |
(二)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三、研究创新点及重难点 | 第15-16页 |
(一) 研究创新点 | 第15页 |
(二) 研究重难点 | 第15-16页 |
四、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(一) 研究思路 | 第16页 |
(二)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五、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7-19页 |
第一章 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的历史背景 | 第19-25页 |
一、抗战爆发后鄂豫边区的形势 | 第19-20页 |
(一) 武汉及其周边地区相继沦陷 | 第19-20页 |
(二) 国民党地方政权系统的崩溃 | 第20页 |
二、抗战爆发前后中共民众动员的准备与组织 | 第20-22页 |
(一) 鄂豫边区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 | 第20-21页 |
(二) 党积累了民众动员经验 | 第21-22页 |
三、抗战爆发后鄂豫边区的民情变化 | 第22-25页 |
(一) 以学生、工人为主体的抗日救亡运动高潮迭起 | 第22-23页 |
(二) 广大农民处于无组织的状态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的发展历程 | 第25-32页 |
一、开创准备时期的民众动员(1937年7月-1938年10月) | 第25-26页 |
二、创建时期的民众动员(1938年10月-1941年1月) | 第26-27页 |
三、在艰苦坚持中求发展时期的民众动员(1941年1月-1942年12月) | 第27-29页 |
四、大发展和进一步巩固时期的民众动员(1943年1月-1944年3月) | 第29-30页 |
五、夺取抗战最后胜利时期的民众动员(1944年3月-1945年8月) | 第30-32页 |
第三章 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的内容与方式 | 第32-49页 |
一、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的内容 | 第32-46页 |
(一) 政治动员 | 第32-36页 |
(二) 经济动员 | 第36-41页 |
(三) 军事动员 | 第41-43页 |
(四) 文化动员 | 第43-46页 |
二、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的方式 | 第46-49页 |
(一) 宣传鼓动 | 第46页 |
(二) 利益整合 | 第46-47页 |
(三) 政治参与 | 第47页 |
(四) 国民教育 | 第47-48页 |
(五) 革命文艺 | 第48页 |
(六) 群众运动 | 第48-49页 |
第四章 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的评价 | 第49-54页 |
一、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的历史贡献 | 第49-51页 |
(一) 推动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| 第49-50页 |
(二) 教育和启发了民众的民主意识和爱国觉悟 | 第50页 |
(三) 推进了边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| 第50-51页 |
二、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存在的问题 | 第51-54页 |
(一) 对生产动员曾缺乏应有重视 | 第51-52页 |
(二) 宣传鼓动一度脱离客观实际 | 第52-53页 |
(三) 部分统战干部工作不力 | 第53-54页 |
第五章 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的特点与启示 | 第54-60页 |
一、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的特点 | 第54-56页 |
(一) 党、政、军、民密切协作 | 第54-55页 |
(二) 民众动员与解决民主民生问题相结合 | 第55页 |
(三) 担负着边区建设与抗战的双重任务 | 第55-56页 |
(四) 精神型动员与物质型动员相结合 | 第56页 |
二、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的历史启示 | 第56-60页 |
(一)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民众动员的政治前提 | 第57页 |
(二) 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民众动员的重要基础 | 第57-58页 |
(三) 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是做好民众动员的可靠保证 | 第58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4页 |
后记 | 第64-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