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--
历史、地理
--
中国史
--
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(1919~1949年)
《独立评论》时期蒋廷黻“新式”专制思想研究
抗战时期的芷江机场及其对抗战的贡献研究
“徐州审判”研究
“九三”抗战胜利纪念日的由来和演变研究
民国南京城市自来水建设工程研究
汪伪邮政研究
“北平李丽”的人生经历与时代变迁(1910-1949)
《支那事变画报》研究
全面抗战时期中共的苏联形象研究--以《新华日报》(1938-1945)为例
“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”的确定与反响研究
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八路军致国民政府战报档案研究(1937-1940)
抗战时期鄂豫边区优待抗日军人家属研究
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禁止蓄婢问题研究
抗日战争时期湖北国民政府民众动员研究
苏中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建设研究
《上海周报》研究
赵恒惕治湘研究(1920-1926)
《全民周刊》研究
《湖南平民教育周刊》研究
国民政府防日毒气战问题研究(1931-1945)
1926-1941年美国在华武力护侨政策研究
从舆论报道看二十世纪30年代武汉地区水患的社会应对
抗战胜利后高校复员研究--以国立湖北师范学院为中心(1945-1948)
“多难殷忧新国运”:《当代评论》与其抗战建国之主张
抗战时期国统区经济类展览会研究(1937-1945)
近代刘海粟美术展览会研究(1918—1945)
近代武汉地区房捐探析(1927—1949)
汉口银行业“战前存款”纠纷案研究(1945-1954)
武汉“新秩序”的建构与民众生存处境(1938-1945)
湖北省复员军人安置及其群体研究(1950-1958)
扎根:中央苏区的乡村组织网络--以结构与功能的变迁为视角
路事与国事:中华全国铁路协会研究(1912-1936)
“建设新国家之青年”:中国青年党与一九二〇年代的学生运动
商人、商会与政治:“海上闻人”王晓籁(1907-1945)
刘湛恩任职沪江大学校长期间的救国理念与实践
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司法检验人员的新陈代谢研究(1929-1945)
抗战初期(1937-1940)香港学生爱国救亡运动研究--以香港“学赈会”为考察中心
解放与塑造:国民党的“三八”妇女节纪念(1924-1945)
中日西三方对南京大屠杀前后事态之观感冲突--以检证日本新闻报道为视角
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福建省的禁烟问题研究
北平社会调查所研究(1926-1934)
1947年国共两党对武汉学生运动领导权的博弈--以武汉大学“六一惨案”为中心
华北沦陷区的新民会研究
抗日战争时期回族公益慈善活动研究
南京国民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研究(1931-1938)
从雷启霖倒马事件看宁夏社会矛盾
我国网络媒介中的抗战集体记忆建构研究--以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为例
张学良主政东北时期的对日态度分析
论胡适苏联观的演变
抗战时期的昆明市商会与地方社会(1937-1945)
上一页
[21]
[22]
[23]
[24]
[25]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