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 | 第1-5页 |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绪论 | 第8-17页 |
一、选题的缘由及其意义 | 第8-9页 |
二、文献综述 | 第9-16页 |
三、研究思路及其重点、难点 | 第16-17页 |
第一章 国民参政会的召开与张澜参加国民参政会 | 第17-26页 |
第一节 国民参政会成立的背景 | 第17-19页 |
一、各方呼吁团结和民主抗战 | 第17-18页 |
二、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 | 第18-19页 |
第二节 国民参政会的成立 | 第19-23页 |
一、国民参政会的筹办 | 第19-20页 |
二、国民参政会的组织条例 | 第20-21页 |
三、各界对国民参政会的期望 | 第21-23页 |
第三节 张澜参加国民参政会 | 第23-26页 |
一、张澜及其早期活动 | 第23-24页 |
二、张澜参加国民参政会 | 第24-26页 |
第二章 争取抗战到底与推动国家政治进步 | 第26-35页 |
第一节 声讨汪精卫,反对妥协投降 | 第26-29页 |
一、大会宣言和《抗战建国纲领》 | 第26-27页 |
二、面斥汪精卫投降言论,联署陈嘉庚提案 | 第27-28页 |
三、发表讨汪宣言 | 第28-29页 |
第二节 推动宪政运动开展 | 第29-35页 |
一、推动修改“五五宪草”修改 | 第30-32页 |
二、推动第二次宪政运动发展 | 第32-35页 |
第三章 维护抗战时期的党派团结和投身战时国家建设 | 第35-47页 |
第一节 维护党派团结,调解国共关系 | 第35-38页 |
一、初次尝试调解国共矛盾,维护团结抗战局面 | 第35-36页 |
二、参加皖南事变的善后工作,避免国共合作破裂 | 第36-38页 |
第二节 注重中间势力的联合 | 第38-42页 |
一、中间势力的初步联合 | 第39-40页 |
二、推动中间势力的进一步联合,并担任主席 | 第40-41页 |
三、力主改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,并继任主席 | 第41-42页 |
第三节 关心战时国家建设 | 第42-47页 |
一、关心民众疾苦 | 第42-44页 |
二、参加川康建设视察团,深入川康地区调查 | 第44-47页 |
第四章 张澜与国民参政会关系探讨 | 第47-57页 |
第一节 国民参政会的局限性 | 第47-50页 |
一、国民参政会自身的局限性 | 第47-49页 |
二、国民党的严密控制 | 第49-50页 |
第二节 张澜本人的局限 | 第50-51页 |
第三节 张澜在国民参政工作的历史意义 | 第51-57页 |
一、维护了抗日力量的团结,为赢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 | 第52-53页 |
二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 | 第53-54页 |
三、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党制度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| 第54-57页 |
结语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3页 |
后记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