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--
文学
--
中国文学
--
文学评论和研究
--
当代文学(1949年~)
论乔叶女性写作中的自审特征
中国当代文学艺术批评的商业化现象研究
20世纪50-70年代中国新文学史在香港的书写研究
德勒兹生成视域下的中国异类文化现象研究
网络文学“超长篇”现象研究--基于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模式
三三文学集团的“中国性”研究
1949年后沈从文的文学守望--以书信研究为核心
中国网络文学与读者之关系研究
生态批评视域下的格日勒其木格·黑鹤的文学作品研究
民俗学视域下的张承志作品研究
“文学生活”视野下的云南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研究
论新时期云南女性文学叙事策略
香港“南来”游子吟--徐速的生平经历与文学创作研究
河湟文化与当代文学中的河湟书写
苦难中的人性呈现与困境中的精神坚守--新世纪宁夏回族作家小说创作及文化个性
市场与梦幻的技艺—张悦然论
世纪末文坛“民间”话语探源--以陈思和的相关研究为中心
重思“王朔现象”
行走中的书写与寻找—张辛欣论
资本主义化与台湾人的主体症状—陈映真文学的一个侧面
乡土女性书写中现代与传统的纠结--以20世纪80年代湖南文学为例
网络文学的商品化叙事研究
“梁山伯与祝英台”之当代改编研究
中国网络文学IP电影的跨媒介叙事研究
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迁台女作家女性观念研究
郭敬明文学生产机制研究
傅雷理想主义研究
新世纪中国非虚构文学论
新世纪中国“非虚构”文学现象研究--以《人民文学》“非虚构”专栏为例
韩少功文学创作与鲁迅精神
文学史视野下的80年代文学期刊演变
“80后”现象研究
论李永平民族意识的演变
《当代作家评论》对当代文学史的建构
文学世家背景下的叶兆言创作
文学人类学视阈下的潘年英创作研究
《萌芽》转型与1990年代以来的文学生产机制
丁帆文学批评的“在场主义”研究
《鲤》书系与80后作家研究
新世纪文学老年叙事研究
新世纪“底层文学”研究
中国21世纪初文学类畅销书的类型与特征
论新世纪女性写作的底层关怀
韩少功:“后革命”语境中的“文革”反思
王小波作品在当代中国的接受研究
“十七年”社会主义民族文化建构--以《嘎达梅林》、《阿诗玛》和《刘三姐》的搜集与整理为中心
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中散文与诗歌的生态研究
乡关何处?—从“鄉”字探寻打工文学中的原乡困境
《人民文学》“非虚构”专栏作品叙事学研究
走向“建构”的中国当代文论--以“日常生活审美化”论争为例
上一页
[9]
[10]
[11]
[12]
[13]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