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1 绪论 | 第7-14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7页 |
1.2 研究综述 | 第7-12页 |
1.3 研究方法和范围 | 第12-13页 |
1.4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2“非虚构”文学概述 | 第14-21页 |
2.1“非虚构”文学现象简述 | 第14页 |
2.2“非虚构”文学的内涵 | 第14-16页 |
2.3“非虚构”文学的发展 | 第16-21页 |
2.3.1 源流——美国“非虚构小说” | 第16-17页 |
2.3.2“非虚构”文学在世界的发展 | 第17-18页 |
2.3.3“非虚构”文学在中国的发展 | 第18-21页 |
3《人民文学》“非虚构”专栏简介 | 第21-36页 |
3.1 专栏作品介绍 | 第21-27页 |
3.2 文本特征 | 第27-36页 |
3.2.1 视角 | 第27-31页 |
3.2.2 叙述者 | 第31-33页 |
3.2.3 情节与人物形象 | 第33-36页 |
4“非虚构”文学现象出现的原因 | 第36-46页 |
4.1 外部世界 | 第36-39页 |
4.1.1 社会现实 | 第36-37页 |
4.1.2 政府倡导 | 第37页 |
4.1.3 媒体传播 | 第37-39页 |
4.2 作者 | 第39-41页 |
4.2.1 商业化写作 | 第39-40页 |
4.2.2“非虚构”文学是作家探索现实主义的一条出路 | 第40-41页 |
4.3 作品 | 第41-44页 |
4.3.1 传统文学作品 | 第42-43页 |
4.3.2 大众文学作品 | 第43页 |
4.3.3 网络文学作品 | 第43-44页 |
4.4 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 | 第44-46页 |
5“非虚构”文学的意义与不足 | 第46-53页 |
5.1“非虚构”文学的意义 | 第46-49页 |
5.1.1 文学意义 | 第46-49页 |
5.1.2 社会意义 | 第49页 |
5.2“非虚构”文学的不足 | 第49-53页 |
结语 | 第53-54页 |
附录 | 第54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2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2-63页 |
致谢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