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绪论 | 第8-13页 |
一、问题的提出 | 第8页 |
二、研究现状 | 第8-10页 |
三、研究目的、内容和方法 | 第10-13页 |
第一章 鄉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义 | 第13-26页 |
第一节 鄉及鄉族字:嚮、響、響、卿溯源 | 第13-17页 |
一、鄉与嚮 | 第14页 |
二、鄉与響 | 第14-15页 |
三、鄉与響 | 第15-16页 |
四、鄉与卿 | 第16-17页 |
第二节 鄉在中国古代先民中的深刻含义 | 第17-20页 |
一、两人对坐:两者之间的交互关系 | 第17-18页 |
二、数人对食:乡酒礼下的礼仪之态 | 第18-19页 |
三、群体祭祀:对精神家园的指归 | 第19-20页 |
第三节 传统文学作品中对“鄉”美学的观照 | 第20-26页 |
一、“鄉”美学的文学作品呈现 | 第21-22页 |
二、探寻文学创作的心理真实 | 第22-24页 |
三、从作品反观文人的生活状态 | 第24-26页 |
第二章 打工文学中关于“鄉”美学的梳理 | 第26-40页 |
第一节 故乡:精神的元初起点 | 第26-32页 |
一、乡居:故乡的居住图景再现 | 第26-28页 |
二、乡音:乡音无改的话语留存 | 第28-29页 |
三、乡食:味觉的故乡记忆 | 第29-30页 |
四、乡聚:同饮一杯酒的慨然之情 | 第30-32页 |
第二节 离乡:寻梦异乡的精神困境 | 第32-35页 |
一、不适:对他乡的不知所措 | 第32-33页 |
二、碰撞:离乡后的坎坷境遇 | 第33-34页 |
三、压抑:无可奈何的妥协 | 第34-35页 |
第三节 原乡:情感的回溯与归一 | 第35-40页 |
一、听觉:“家书抵万金” | 第36-37页 |
二、味觉:“也味争如乡味醇” | 第37-38页 |
三、视觉:“月是故乡明” | 第38-40页 |
第三章 打工文学背后寻乡母题文学的美学意义 | 第40-51页 |
第一节 寻乡文学作品的原初状态 | 第40-44页 |
一、寻乡文学产生的社会大背景 | 第40-42页 |
二、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寻乡文学的起源状态 | 第42-43页 |
三、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寻乡文学的起源状态 | 第43-44页 |
第二节 中外寻乡母题下的文学创作 | 第44-46页 |
一、中国文学作品中寻乡母题的文学创作 | 第44-45页 |
二、西方文学作品中寻乡母题的文学创作 | 第45-46页 |
第三节 不同文化下寻乡母题的心理机制 | 第46-51页 |
一、中国: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关系 | 第47-48页 |
二、西方:主体与对象的分化关系 | 第48-49页 |
三、二者的共同处:对原乡的乌托邦式勾勒 | 第49-51页 |
第四章 打工文学中“故乡—离乡—原乡”的心理机制成因 | 第51-59页 |
第一节 “心象系”的心与象 | 第51-53页 |
一、心象系:鄉在美学谱系中的位置 | 第51-52页 |
二、心与象:不同指称的共同意味 | 第52-53页 |
第二节 “强力意志”的强与力 | 第53-56页 |
一、心理萌生:强的意志的涌动 | 第54-55页 |
二、自我抉择:力的意志的冲破 | 第55-56页 |
第三节 人作为主体的超越性 | 第56-59页 |
一、主体性:人之为个人 | 第56-57页 |
二、超越性:超越的快感 | 第57-59页 |
结语:“剪不断,理还乱。”——说不尽的故乡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5页 |
后记 | 第65-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