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绪论 进入资本主义的精神面——陈映真文学的重要侧面 | 第9-13页 |
第一章 工业化转型与60年代台湾市镇人的主体症状 | 第13-29页 |
第一节 “家道中落的悲哀”与受挫的个体意识 | 第13-17页 |
第二节 小农经济的破产与商业精神给个体带来的新希望——以《死者》为中心 | 第17-23页 |
第三节 “都市的诱惑”与“物权的悲愤”——波德莱尔主题下的《面摊》 | 第23-27页 |
第四节 市镇青年的唯一出路——为被雇佣做好准备 | 第27-29页 |
第二章 《华盛顿大楼系列》和上班族主体的异化 | 第29-47页 |
第一节 从乡村小镇到华盛顿大楼 | 第29-32页 |
第二节 陈映真对“异化”概念的理解 | 第32-36页 |
第三节 资本主义社会合格主体——跨国公司“Manager” | 第36-43页 |
第四节 华盛顿大楼的结果——革命者对照下的消费人 | 第43-47页 |
第三章 主体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觉醒的可能方式 | 第47-64页 |
第一节 《夜行货车》与保钓一代民族主义的觉醒 | 第48-51页 |
第二节 “跨国自由”梦的幻灭和张维杰的觉醒 | 第51-57页 |
第三节 资产阶级的世纪疯狂/觉醒——“万商帝君”林德旺的精神症 | 第57-64页 |
结语 | 第64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1页 |
后记 | 第71-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