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--
文学
--
中国文学
--
文学评论和研究
--
当代文学(1949年~)
寻找文学与市场间的平衡--《萌芽》(1996-2013)研究
身份的焦虑--以回族女作家马金莲和汉族女作家邵丽为例
余华批评研究
岛屿的突围--浅析自然书写在当代台湾的发展
中国女性网络写作的影视改编研究
自媒体时代微信文学的叙事特征研究
龙应台创作主题论析
“流浪”与“回归”—中国现代“同性恋”作家的文本呈现
文学出版与中国当代文学
论晚年孙犁文学创作中的忧思意识
个人的就是政治的--论施叔青小说中女性庸俗日常的性别意义
1956-1966年《人民日报》文艺副刊转载研究
文学批评场研究
阅文集团IP运营研究
论网络文学中的互动--以《琅琊榜》为例
台湾文化视野下的王安忆写作
《当代》(1979-2014)的现实主义文学建构与生产机制
中国当代文论话语演变研究--以蔡仪和童庆炳文学理论教材的比较为基点
网络文学的IP狂潮--以《琅琊榜》为例
从接受美学看“木心热”
当代台湾音乐文学研究
网络文学营销策略研究--以BD公司为例
“解严”以来台湾文学中的家族书写研究
徐訏新论
文学会议与“十七年”文学秩序
寻找历史的旅程--论“70后”作家的代际书写
回归“文学之根”-论“80后”作家的一种创作倾向
争鸣与文学秩序的重建--以《文艺报》“讨论会”栏目为中心(1978-1985)
走不出的青春--“80后”作家的校园书写
新文学传统与一九五○年代台湾的文学教育
网络文学版权价值研究
论新媒体环境下文学创作实践与国家形象建构
数字时代红色文学经典的传播困境及对策探析
数字化语境下的文学消费研究
“世界文学”观念与新时期作家的创作实践
新时期纯文学观念与文学实践
从“自我同一性”看“80后”写作主题的精神变迁
情、知、理:现当代海洋文学抒写及其形态
海峡两岸生态文学中的“水书写”
新时期文学转折期的“科学”--1985年“方法论年”的背后
跨文化视域下当代“中国形象”的建构--以王蒙、莫言、余华为例
1980年代以来女性作家的乡土叙事研究
爱的圆满与缺憾--论琦君作品中的传统女性
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学出版角色解读
论李娟创作的“孤独意识”
论80后作家个人品牌与其主编杂志的关系--以《最小说》、《ONE》、《鲤》等为例
在命运的迷障中穿行—论史铁生创作中的悲剧意识
坚守与完成—1949年后路翎的转型与定型研究
海男研究
建国后沈从文精神世界探究
上一页
[10]
[11]
[12]
[13]
[14]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