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中国文学论文--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--当代文学(1949年~)论文

网络文学“超长篇”现象研究--基于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模式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7页
绪论第10-15页
    (一) 选题来源和研究意义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 选题来源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2. 研究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(二) 研究思路、研究方法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 研究思路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2. 研究方法第12页
    (三) 国内关于网络文学“超长篇”的研究现状第12-15页
一、网络文学“超长篇”现象述略第15-24页
    (一) “超长篇”的界定第15页
    (二) “超长篇”的发展轨迹第15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 榕树下网络文学大赛与网络长、中、短篇小说时代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 新浪原创文学大赛与网络长篇小说时代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3. 网络文学十年盘点与网络超长篇小说时代第17-20页
    (三) “超长篇”——当下网络文学最普遍的外在形态第20-24页
二、网络文学“超长篇”传播的具体表现第24-33页
    (一) 两种传播状态:“已完结”和“连载中”第24-25页
    (二) 四种传播表现第25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 “超长篇”在数量上有逐年增长的趋势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 84.9%的“超长篇”其创作周期集中在0-2年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 63.19%的“超长篇”其总字数集中在100-200万之间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4. “超长篇”在玄幻、都市、历史等13个类别均有产生第29-30页
    (三) 三种传播变化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 作品类型阶段化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 创作周期超短化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 作品篇幅相对小型化第32-33页
三、在传播中不断再生产的网络文学“超长篇”第33-47页
    (一) 传播影响生产: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模式的重要启示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1. 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模式简述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 多传播要素影响传播者行为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 生产-传播-再生产-再传播:“超长篇”产生的重要途径第34-35页
    (二) 传播要素促进“超长篇”普遍性生产的具体分析第35-45页
        1. 来自传播者的压力:创作动机功利化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 来自传播环境压力:文学网站商业化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 来自传播媒介的压力:网络与网络存储无限化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 来自传播受众的压力:读者阅读互动化第42-45页
    (三) 传播要素约束“超长篇”有限生产的简要分析第45-47页
四、网络文学“超长篇”传播的不良现状与优化第47-56页
    (一) “超长篇”传播不良现状的具体体现第47-52页
        1. “烂尾”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 “太监”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 “注水”第50-52页
    (二) “超长篇”传播的优化第52-56页
        1. “超速”——当下网络文学“超长篇”创作的群体化特征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2. “降速”——未来网络文学“超长篇”健康传播的必然选择第54-56页
五、结语第56-57页
参考文献第57-59页
附录第59-78页
致谢第78-79页

论文共7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钩吻素子对Ⅱ型胶原诱导的类风湿关节炎大鼠脾脏T辅助细胞的调节作用
下一篇:钩吻素子抗焦虑作用及其机制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