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--
文学
--
中国文学
--
文学评论和研究
--
当代文学(1949年~)
史铁生创作的意象类型与心理动因
陈染、林白创作与女性主义之关系探微
民间文化在当代文学思潮中的表现形态
“群”与“个”的最后较量--历史视野与比较视野中胡风理论的再认识
都市·女性--世纪之交都市文化语境下欲望化的女性文学
对历史的另一种书写——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写作略论
大众文化挤压下的选择——“池莉现象”透析
永远的追寻——女性话语中的男性形象
视觉艺术与中国当代文学
贾平凹文学馆研究
王小波的接受史和流传史
“十七年”文学批评的政治话语规范
“莫言现象”—大众文化消费时代文学的再生产
对萧军及其作品的重新评价与定位
笛安创作论
格致作品的思想特征
耽美之美:同人女的性别化观看研究
“生之意义”的探寻--史铁生作品的哲学解读
王安忆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当代演绎
新传媒语境中文学传播的路径与价值嬗变
中国当代军旅文学美学特征嬗变
中国当代文论中典型的内涵辨析
试用比较文学形象学解析朱白兰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
文学传播视野下的韩寒创作
论90年代“女性书写”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“误读”
试论商业化网络文学的消费问题
雪域高原的体悟与言说--论马丽华的散文创作
转型期知识分子的精神裂变和价值取向--论阎真长篇小说创作
洪为法文学创作研究
廖鸿基“人与海洋”的主题研究
文学生活中的族群想象--《五指山》杂志的“黎族文学”研究
王朔之争研究
网络文学衍生品的传播现象分析--以《盗墓笔记》为例
第九届茅盾文学奖:用文学书写“中国精神”
“三三”文学社团论
中国“80后文学”在越南的传播研究
女性视阈下的男性形象--性别研究的另一个视界
论“十七年”散文的探索与突破
南京女作家群落研究(1990年代至今)
20世纪90年代文学身体叙事的突围与陷落
论底层文学的悲剧意蕴与创作审美价值
微博中的文学传播研究
代言与立言:新时期文学启蒙话语的嬗变
三毛“传奇”的生成--1980年代中国大陆“三毛热”现象研究
教育政策与台湾1950-60年代文学
张光年与新时期文学(1976-1984)
境遇与策略--“文革”后中国当代小说苦难叙述研究
1980-1990:现代性视域下的中国当代文论话语流变与反思
性别与政治—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海峡两岸女性文学比较研究
王力文学活动考论
上一页
[7]
[8]
[9]
[10]
[11]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