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绪论 | 第7-13页 |
第一章 《萌芽》期刊的转型 | 第13-48页 |
第一节 作品转换——从“纯文学”到“青春文学” | 第15-26页 |
第二节 作者与编者间的身份转换——从“写作导师”到“青春伙伴” | 第26-31页 |
第三节 读者转换——从中青年到青少年 | 第31-34页 |
第四节 办刊理念转换——从“培养文艺新战士”到培养文化青年 | 第34-48页 |
第二章 《萌芽》期刊路线转型的多重动因 | 第48-67页 |
第一节 文学生产机制的冲击和《萌芽》的资金困境 | 第48-55页 |
第二节 社会文化语境和读者市场的新变 | 第55-61页 |
第三节 人口结构变动催生新的文学审美需求 | 第61-67页 |
第三章 在“主流”与“市场”的夹缝中——《萌芽》所承载的“中间文学”的存在状态 | 第67-97页 |
第一节 作协体制“边缘”的办刊方式与作家心态 | 第67-77页 |
第二节 在“纯文学”与“市场化”之间寻求平衡的办刊立场与文学创作立场 | 第77-87页 |
第三节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追求 | 第87-97页 |
结语 | 第97-98页 |
附录 | 第98-109页 |
附录一: 《萌芽》简史 | 第98-101页 |
附录二: 1981-1997年《萌芽》文学创作荣誉奖获奖名单 | 第101-106页 |
附录三: 1988—2014年全国文学、艺术类期刊出版概况 | 第106-107页 |
附录四: 《萌芽》获奖作品集锦 | 第107-10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9-111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成果 | 第111-112页 |
后记 | 第11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