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绪论 | 第9-15页 |
一、选题研究背景及现状 | 第10-12页 |
二、选题研究的总体观念 | 第12-13页 |
三、选题研究的价值与创新 | 第13-15页 |
第一章 《当代作家评论》发展情况概述 | 第15-25页 |
第一节 《当代作家评论》的发展回顾 | 第15-18页 |
一、立足创作的文学批评 | 第15-16页 |
二、地方刊物的全国性影响力 | 第16-18页 |
第二节 当代文学场域中的《当代作家评论》 | 第18-25页 |
一、三十年间文学环境的演变走向 | 第18-19页 |
二、《当代作家评论》文学观念的调整与特征 | 第19-25页 |
第二章 “经典化”研究——文学史建构的中心环节 | 第25-39页 |
第一节 《当代作家评论》“经典化”对象的范围 | 第26-30页 |
一、量的累积中寻找“经典化”对象 | 第26-28页 |
二、宏观叙事中标识“经典化”价值 | 第28-30页 |
三、公开表达予以“经典”确认 | 第30页 |
第二节 “经典化”之路:从“发现”走向“命名” | 第30-34页 |
一、《当代作家评论》中贾平凹研究总况 | 第31页 |
二、《当代作家评论》中《废都》的研究过程 | 第31-34页 |
第三节 “经典化”中文学身份建构的困境 | 第34-39页 |
一、作家个体的身份矛盾 | 第35-37页 |
二、当代文学的身份困境 | 第37-39页 |
第三章 文学传媒研究——对文学史建构的拓展 | 第39-52页 |
第一节 从单一走向多元的文学传媒研究图景 | 第39-44页 |
一、研究自觉的开始 | 第39-41页 |
二、语境意识的增强——紧随文学传媒的发展 | 第41-42页 |
三、研究视野的开拓——以传媒活动的文学史意义为重心 | 第42-43页 |
四、作者群体的变化——学术研究态度的确立 | 第43-44页 |
第二节 以史为根的文学传媒研究方向 | 第44-47页 |
一、文学期刊与文学事件的互动 | 第44-45页 |
二、变动文学环境中的期刊发展 | 第45-46页 |
三、大众传媒中的文学误读 | 第46-47页 |
第三节 当代文学传媒研究的文学史意义 | 第47-52页 |
一、研究的突破价值 | 第48-49页 |
二、自觉的理论探索 | 第49-50页 |
三、文学史的重要补充 | 第50-51页 |
四、研究的缺陷 | 第51-52页 |
第四章 《当代作家评论》的自我建构 | 第52-62页 |
第一节 在文学体制内的自我经营 | 第52-57页 |
一、作为文学体制的一环 | 第52-53页 |
二、《当代作家评论》在体制内经营的三种方式 | 第53-57页 |
第二节 “同人刊物”的可能与变异 | 第57-62页 |
一、“同人刊物”特质的存在 | 第57-59页 |
二、“同人刊物”在当下语境中的变异 | 第59-62页 |
结语 | 第62-63页 |
附件1:1984-2014年“《当代作家评论》优秀论文奖”获奖名单 | 第63-67页 |
附件2:1984-2014年《当代作家评论》发表的贾平凹研究篇目索引 | 第67-72页 |
附件3:1984-2014年《当代作家评论》上文学传媒研究篇目索引 | 第72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1页 |
致谢 | 第81-82页 |
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| 第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