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引言 | 第6-13页 |
一、研究背景、意义以及写作思路 | 第6-9页 |
二、“文学批评”和“在场主义”概念界定 | 第9-13页 |
第一章 “在场主义”的精神资源 | 第13-21页 |
一、西方知识分子的精神滋养 | 第13-17页 |
二、“五四”精神遗产的批判性承继 | 第17-21页 |
第二章 “在场主义”的历史性聚焦 | 第21-28页 |
一、“重回五四起跑线”的背后 | 第21-23页 |
二、启蒙文学史观的烛照 | 第23-25页 |
三、启蒙之后如何再启蒙 | 第25-28页 |
第三章 “在场主义”的文学指向 | 第28-38页 |
一、狼为图腾,人何以堪 | 第28-31页 |
二、“风景”描写背后的价值内涵 | 第31-34页 |
三、世纪转型下“乡土经验”如何重构 | 第34-38页 |
第四章 丁帆文学批评的意义和启示 | 第38-47页 |
一、丁帆文学批评的意义和价值 | 第38-41页 |
二、启示:当下文学批评的转型如何可能 | 第41-47页 |
结语 | 第47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53-54页 |
致谢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