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绪论 | 第7-12页 |
一、学术史综述 | 第7-11页 |
二、选题背景 | 第11页 |
三、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京派作家在昆明 | 第12-24页 |
第一节 从高潮到式微:30—40年代的京派 | 第12-18页 |
一、30年代京派的辉煌 | 第12-16页 |
二、40年代京派的式微 | 第16-18页 |
第二节 京派在昆明 | 第18-24页 |
一、走进西南联大 | 第18-21页 |
二、京派作家在昆明的文学活动 | 第21-24页 |
第二章 沈从文在昆明的文学活动 | 第24-36页 |
第一节 崇尚文学的独立 | 第24-28页 |
一、纯正严肃的文学观 | 第24-26页 |
二、文学独立品格的坚持 | 第26-28页 |
第二节 “美与爱”的新宗教 | 第28-32页 |
一、美育代替一切 | 第28-30页 |
二、对女子教育的关注 | 第30-32页 |
第三节 沈从文的自卑与自负 | 第32-36页 |
一、沈从文的自卑 | 第32-33页 |
二、沈从文的自负 | 第33-36页 |
第三章 冯至与卞之琳在昆明的文学活动 | 第36-48页 |
第一节 冯至与卞之琳的文学活动 | 第36-38页 |
一、冯至在西南联大的文学活动 | 第36-37页 |
二、卞之琳在西南联大的文学活动 | 第37-38页 |
第二节 冯至与卞之琳的文学关注 | 第38-42页 |
一、冯至作品中对人的关注 | 第38-40页 |
二、卞之琳作品中对战争中个体的关注 | 第40-42页 |
第三节 冯至与卞之琳的艺术探索 | 第42-48页 |
一、冯至·《伍子胥》:历史小说与诗化小说的交汇 | 第42-44页 |
二、卞之琳·《山山水水》: 对现代小说艺术形式的探索 | 第44-48页 |
第四章 京派不死 | 第48-57页 |
第一节 昆明对于京派的重要意义 | 第48-52页 |
一、西迁昆明 | 第48-49页 |
二、昆明对于京派的意义 | 第49-52页 |
第二节 汪曾祺对京派风格的承继 | 第52-57页 |
一、汪曾祺联大时期的创作 | 第52-54页 |
二、恬淡闲适的风格 | 第54-57页 |
结语 | 第57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附录 | 第62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7页 |
个人简历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