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中国文学论文--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--现代文学(1919~1949年)论文

中国现代文学出版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绪论第10-14页
    1、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语境第10-11页
    2、问题的提出及本课题的研究方法第11-14页
一、出版的技术变革与现代文学的发生第14-28页
    1、从“古典”到“现代”——出版技术的历史变迁第14-16页
    2、技术变革视阈下的出版业现代化转型第16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 传教士最初的技术注入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 石印和铅印技术的应用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3 出版业现代化转型第19-21页
    3、文学“现代性”观念的兴起第21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 作为时空观念的“现代性”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3.2 作为“主体体验”的现代性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3 作为文学观念的现代性第24-25页
    4、出版技术催生现代文学的发生第25-28页
二、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文学出版第28-40页
    1、商务印书馆的发展历程第28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1 1897—1902:夏瑞芳时期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2 张元济:“敢云有志竟成,总算楼台平地”(1902—1921)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3 王云五:科学管理法(1921—1932)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4 乱世:“为国难而牺牲,为文化而奋斗”(1932—1945)第33-34页
    2、商务印书馆的出版特色第34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1 包孕文化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2 “在商言商”与“在商言文”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 出版大宗——教科书第36-40页
三、大东书局与现代通俗文学的出版第40-56页
    1、走向俗文学的自觉第40-42页
    2、大东书局及出版概况第42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1 大东书局的文学期刊出版情况第44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 周瘦鹃主办的《半月》和《紫罗兰》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 包天笑主编的《星期》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2 大东书局的文学书籍出版情况第48-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 “五四”运动之后的出版情况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 民国出版的黄金十年(1927-1937)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 抗战时期及胜利后的出版第50-52页
    3、大东书局运营的特点及不足第52-53页
    4、在通俗文学出版史上的意义第53-56页
四、巴金与文化生活出版社第56-72页
    1、巴金早期编辑实践活动第56-58页
    2、巴金在文化生活出版社的编辑活动第58-64页
        2.1《文化生活丛刊》和《译文丛书》第59-62页
        2.2《文学丛刊》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2.3 文化生活出版社的其他出版物第63-64页
    3、巴金在文化生活出版社的编辑特征第64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1 人道主义的编辑策略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2 坚持文学审美性的编辑方针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3 提携文学新人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3.4 关注读者接受第69-70页
    4、作为编辑家巴金的人格魅力第70-72页
五、稿酬制度的建立与现代作家的文化姿态第72-82页
    1、稿酬制度的历史变迁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1.1 古典文学时期——著书亦为稻粱谋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1.2 现代文学时期——稿酬为安身立命之所在第73-74页
    2、现代稿酬制度下的作家生态第74-78页
        2.1 职业作家的形成第74-76页
        2.2 作家生计的改变第76-78页
    3、稿酬——文化意义空间的生成第78-82页
结语第82-84页
参考文献第84-88页
致谢第88-90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90页

论文共9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二维二硫化钼的制备与特性研究
下一篇:考虑环境污染的肺结核动力学模型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