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页 |
| 引言 | 第7-9页 |
| 1 《论现实主义的路》的写作动因 | 第9-15页 |
| 1.1 对香港批判的回应 | 第9-10页 |
| 1.2 对毛泽东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》的阐释 | 第10-12页 |
| 1.3 向鲁迅精神致敬 | 第12-13页 |
| 1.4 胡风最深刻的潜在创作冲动 | 第13-15页 |
| 2 《论现实主义的路》的主要理论内涵 | 第15-23页 |
| 2.1 文艺与生活 | 第16-20页 |
| 2.2 主观战斗精神 | 第20-22页 |
| 2.3 主客观化合论 | 第22-23页 |
| 3 关于《论现实主义的路》的认识和评价 | 第23-37页 |
| 3.1 个性化的理论呈现方式 | 第24-28页 |
| 3.1.1 文艺理论的个性化阐释 | 第25-26页 |
| 3.1.2 强烈的主观色彩 | 第26页 |
| 3.1.3“五四”话语延续 | 第26-27页 |
| 3.1.4 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 | 第27-28页 |
| 3.2 在胡风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| 第28-29页 |
| 3.3 在中国现当代文艺批评史上的位置 | 第29-33页 |
| 3.3.1 理论价值 | 第29-31页 |
| 3.3.2 对知识分子人格的影响 | 第31页 |
| 3.3.3 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所作出的努力 | 第31-33页 |
| 3.4 对世界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贡献 | 第33-35页 |
| 3.5 理论局限 | 第35-37页 |
| 结论 | 第37-38页 |
| 注释 | 第38-4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1-43页 |
| 致谢 | 第43-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