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引言 | 第9-17页 |
第一章 弗洛伊德理论的产生背景——理论自我矛盾的来源 | 第17-29页 |
·弗洛伊德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对其自我矛盾的影响 | 第18-20页 |
·弗洛伊德理论的思想渊源对其自我矛盾的影响 | 第20-29页 |
·柏拉图哲学对弗洛伊德理论本体论悖论的影响 | 第21-24页 |
·莱布尼茨单子论对弗洛伊德理论无意识悖论的影响 | 第24-29页 |
第二章 弗洛伊德理论的自我矛盾——本体论及无意识之悖论 | 第29-65页 |
·本体论悖论——颠覆形而上学预设与沿袭本体论架构的矛盾 | 第29-45页 |
·不彻底的颠覆者:挣扎在本体论结构话语体系中的弗洛伊德理论 | 第29-33页 |
·先验中心的原点:本能与力比多 | 第33-37页 |
·类本体论结构的逻辑基础:俄狄浦斯情结 | 第37-41页 |
·体系演绎的同一化:群体、文化及原始社会 | 第41-45页 |
·无意识悖论——暗流下的话语:无意识预设与有意识解读的矛盾 | 第45-65页 |
·无意识概念的早期含义及其悖论:一种非思想的思想 | 第46-48页 |
·无意识系统的建构及其悖论:无意识的语言阐释 | 第48-51页 |
·梦的解析与无意识的自我矛盾:符码化的“原始语言” | 第51-65页 |
第三章 弗洛伊德理论之本体论悖论影响下的埃莱娜·西苏 | 第65-111页 |
·“阴性书写”——弗洛伊德理论的颠覆者与矛盾的继承者 | 第65-74页 |
·“两个美杜莎”:“阴性书写”的弗洛伊德背景 | 第67-69页 |
·双性同体的悖论:“阴性书写”的主体 | 第69-72页 |
·沦为乌托邦的无意识:“阴性书写”的形式 | 第72-74页 |
·父权中心的移置——《里面》对弗洛伊德理论的继承与改写 | 第74-82页 |
·碑铭的女主人:西苏的悼亡之歌 | 第75-76页 |
·父亲·词语·上帝:三位一体的中心信仰 | 第76-79页 |
·自由与束缚:二元对立的叙述结构 | 第79-82页 |
·叙事权力的交锋——从“杜拉”案例到《少女杜拉的画像》 | 第82-111页 |
·一条不可通航的河流:弗洛伊德的“杜拉” | 第84-88页 |
·话语权的性别移置:《少女杜拉的画像》 | 第88-111页 |
·从神经症到社会病:父权秩序的阴谋 | 第89-91页 |
·《画像》的女性理想:父权体系的颠覆者 | 第91-93页 |
·自由与规则的冲突:两性话语体系的对立 | 第93-111页 |
第四章 弗洛伊德理论之无意识论悖论影响下的安德烈·布勒东 | 第111-145页 |
·布勒东接受弗洛伊德理论的时代背景——超现实主义矛盾的起因 | 第111-115页 |
·理性崩溃的导火索:第一次世界大战 | 第111-113页 |
·反叛理性的先驱者:达达 | 第113-115页 |
·无意识理论影响下的超现实主义及其自我矛盾 | 第115-123页 |
·突破自我意识:对传统写作主体的颠覆 | 第115-119页 |
·没有皱纹的词:超现实主义写作的语言革命 | 第119-123页 |
·《娜嘉》:以超现实主义之名束缚的游魂 | 第123-145页 |
·被书写的娜嘉:一个必然存在的偶然 | 第125-129页 |
·“我是谁?”:超现实主义者的寻觅自我之旅 | 第129-133页 |
·并非巧合的游荡者:意识操控下的“自动写作” | 第133-145页 |
结论 对弗洛伊德理论自我矛盾的反思 | 第145-1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7-155页 |
后记 | 第155-1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