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文学理论论文--文学的方法论论文

暗夜双生花--论昆汀与余华“暴力美学”的异同

Abstract第1-4页
摘要第4-7页
第一章 引言第7-12页
 第一节 研究背景第7-8页
 第二节 研究内容与方法第8-10页
 第三节 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-12页
第二章 昆汀与余华作品中暴力因素的外在表现第12-19页
 第一节 昆汀与余华创作中的暴力偏嗜第12-14页
  1. 暴力风格的相似性第12-13页
  2. 暴力意象的相似性第13-14页
 第二节 昆汀与余华暴力叙事的艺术特色第14-19页
  1. 叙事背离意义——冷峻的无反思暴力第14-15页
  2. 暴力的循环叙事——暴力的永无休止第15-16页
  3. 暴力事件的并置链——暴力的不可知性第16-19页
第三章 昆汀与余华“暴力美学”的精神内涵第19-27页
 第一节 暴力美学相似的精神内涵第19-23页
  1. 荒诞化的审美向度——人性的异化第19-20页
  2. 非理性的死亡狂欢----以暴力还原死本能第20-23页
   (1) 自我毁灭的死本能第20-22页
   (2) 暴力攻击的死本能第22-23页
 第二节 暴力美学相异的精神内涵第23-27页
  1. 昆汀的暴力游戏第23-24页
  2. 余华的审丑哲学第24-27页
第四章 昆汀与余华暴力美学风格相似的原因第27-30页
 第一节 暴力情结追溯——个人成长经历第27-28页
 第二节 后现代文化影响下的暴力叙事第28-30页
第五章 昆汀与余华暴力美学风格差异的原因第30-35页
 第一节 历史反思的缺失--成长经历的差异第30-32页
  1. 昆汀——暴力传统下的戏谑心态第30-31页
  2. 余华——文革记忆的精神之殇第31-32页
 第二节 死亡哲学的差异第32-35页
  1. 昆汀的死亡哲学——“犬儒主义”的“乐生恶死”第32-34页
  2. 余华的死亡哲学——“向死而生”第34-35页
第六章 昆汀与余华作品中暴力美学的审美价值第35-41页
 第一节 对人的存在的再认识第35-39页
  1. 暴力形式下的文化内涵第35-36页
  2. 悬置的价值判断第36-38页
  3. 自我本能的释放第38-39页
 第二节 暴力美学的争议性第39-41页
结语第41-42页
注释第42-45页
参考文献第45-47页
致谢第47-48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第48页

论文共4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论张翎的文化身份观--从小说《金山》谈起
下一篇:批判中的传承:《女勇士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