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历史、地理论文--中国史论文--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(1919~1949年)论文--抗日战争时期(1937~1945年)论文

抗战时期大后方社会救济机构研究--以重庆市振济委员会为例(1939-1945)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1页
1 绪论第11-18页
   ·选题的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·研究目的第12页
   ·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-15页
   ·创新之处第15-16页
   ·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第16页
   ·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6-18页
     ·有关时间概念的界定第16页
     ·有关“赈”与“振”字的界定第16-18页
2 重庆市振济委员会成立的概况第18-31页
   ·重庆市振济委员会成立的背景第18-20页
     ·战争导致难民灾民涌现第18-19页
     ·战时自然灾害导致灾民难民增多第19-20页
   ·重庆市振济委员会成立的历程第20-25页
     ·振济委员会总会的历史沿革第20-22页
     ·重庆市振济委员会成立第22-23页
     ·振济委员会总会与重庆市振济委员会的关系第23-24页
     ·重庆市振济委员会与其他各省市振济委员会的关系第24-25页
   ·重庆市振济委员会的运行机制第25-31页
     ·重庆市振济委员会的组织职能第25-26页
     ·重庆市振济委员会经费来源与开支第26-29页
     ·重庆市振济委员会的职员构成第29-31页
3 重庆市振济委员会的振济工作第31-43页
   ·振济章程与政策第31-35页
     ·临时振济办法及章程第31-32页
     ·难民救济办法第32-33页
     ·难童管理的办法法令第33-34页
     ·公务员战时生活补助办法第34-35页
     ·老人救济办法第35页
   ·重庆市振济委员会的下属救济机构第35-40页
     ·接收乞丐收容所第36-37页
     ·协办重庆市冬令救济运动委员会第37-38页
     ·开办第一平价粥厂第38-39页
     ·接办重庆难民总站第39页
     ·设立重庆难民输送站第39-40页
     ·重庆市救济院养老残废所第40页
   ·振济措施第40-43页
     ·物资捐助第40-42页
     ·医疗救助第42页
     ·职业介绍第42-43页
4 重庆振济委员会的评析第43-48页
   ·重庆市振济会的历史作用第43-45页
     ·挽救难民的生命,为前线提供兵员补给第43页
     ·提高难民职业技能,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第43-44页
     ·缓和社会矛盾,缓解抗战压力第44-45页
   ·重庆市振济委员会的历史局限第45-48页
     ·人员管理不善第45页
     ·腐败现象严重第45-46页
     ·工作作风不正第46-48页
5 结语第48-50页
参考文献第50-55页
附录A: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第55-56页
附录B:附表一重庆市振委员会职员民册(1939年)第56-57页
附录C:附表二重庆市振委员会职员民册(1941年)第57-58页
附录D:附表三重庆市振济委员会委员名单(1943年)第58-59页
致谢第59页

论文共5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北宋中期水灾处置研究
下一篇:抗战时期重庆私立中学教学研究--以重庆私立广益中学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