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第一章 选题与综述 | 第11-23页 |
一 选题背景 | 第11-13页 |
二 研究回顾 | 第13-20页 |
三 本文侧重 | 第20-23页 |
第二章 “抗联派”朝鲜干部进驻东北 | 第23-38页 |
一 “抗联派”的形成 | 第23-25页 |
二 “抗联派”干部随苏军开赴东北 | 第25-28页 |
三 进入牡丹江前后的工作 | 第28-33页 |
四 “抗联派”干部在延边的工作 | 第33-35页 |
五 双重领导模式的确立 | 第35-36页 |
六 总结 | 第36-38页 |
第三章 “延安派”朝鲜干部参加东北解放战争 | 第38-55页 |
一 朝鲜义勇军的组建 | 第38-42页 |
二 返回朝鲜受挫 | 第42-45页 |
三 朝鲜义勇军一支队在南满的活动 | 第45-47页 |
四 朝鲜义勇军三支队在北满的活动 | 第47-50页 |
五 朝鲜义勇军五支队进入东满地区 | 第50-51页 |
六 朝鲜义勇军七支队的活动 | 第51-53页 |
七 总结 | 第53-55页 |
第四章 朝鲜族根据地的创建 | 第55-81页 |
一 朝鲜族根据地的建立基础 | 第55-60页 |
二 地方军政系统的整合与运作 | 第60-65页 |
三 延边根据地的活动 | 第65-68页 |
四 北满根据地的活动 | 第68-70页 |
五 南满根据地的活动 | 第70-72页 |
六 冲突爆发:朝鲜干部间的分歧与矛盾 | 第72-76页 |
七 余论 | 第76-81页 |
第五章 朝鲜师的组建及入朝 | 第81-112页 |
一 “朝鲜师”的编成 | 第81-95页 |
二 解放战争中的“朝鲜师” | 第95-101页 |
三 “朝鲜师”的“入朝”问题 | 第101-110页 |
四 余论 | 第110-112页 |
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与北朝鲜联系渠道的建立 | 第112-140页 |
一 金日成对中国革命的态度 | 第112-117页 |
二 金日成与抗联战友 | 第117-121页 |
三 前往朝鲜的东北局干部 | 第121-125页 |
四 东北局设立驻朝鲜平壤办事处的设立 | 第125-128页 |
五 东北局驻朝鲜各地分办事处的设立 | 第128-138页 |
六 结论 | 第138-140页 |
第七章 战略大后方:朝鲜对东北解放战争的支援 | 第140-160页 |
一 朝鲜向东北民主联军无偿提供武器 | 第140-143页 |
二 东北各地与朝鲜的物资交换 | 第143-149页 |
三 朝鲜为中共人员、物资转移提供便利 | 第149-156页 |
四 余论 | 第156-160页 |
第八章 结论 | 第160-167页 |
一 档案中的“概念”误区 | 第160-163页 |
二 朝鲜支援东北解放战争与中朝关系的发展 | 第163-1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7-176页 |
附图 | 第176-178页 |
图1:北朝鲜境内主要铁路交通线 | 第176-177页 |
图2:“延安派”与“抗联派”的根据地发展(1945.9~12) | 第177-178页 |
后记 | 第178-1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