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--
文学
--
中国文学
--
文学评论和研究
--
当代文学(1949年~)
废墟上的狂欢:“文革文学”的叙述研究
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--魔幻现实主义与寻根文学比较研究
世纪末文坛的“民间”与“知识分子”论争
不断向自我靠近--论韩东文学创作
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化的融合--池莉作品的转向研究
丹青妙笔著文章--论凌叔华作品的绘画美
突围与落网--中国现代戏剧中女性形象对男权传统的反叛
论传播环境的变迁对文学写作的内在影响
一掬清泪眷苍生--试论毕淑敏创作的悲悯情怀
论中国现代作家的颓废意识
“文革”手抄本文学研究
大众媒体与80后写作
道家生存哲学与1980年代中国文学
世纪之交中国“底层文学”中的底层形象研究
革命之路--中国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文化想象中的“世界”(1949-1966)
死亡仪式的文学操演与想象--基于三个文学个案的当代回族文化身份比较研究
论张承志作品中的文化认同与身份确认
赛博空间中的众声喧哗--网络文学批评特性研究
90年代以来女性农民工文学形象建构与解析--以《当代》说起
“80后”写作心态探析
山庄文学研究
布尔迪厄场域视域下的中国十七年文学
当下文学生存状态探索
当代西部文学中的民间文化书写
“主体生成”及其现代性想象--中国当代文学成长叙事研究
从农民到农民工--论1990年代以来的乡村书写
孙健忠笔下的湘西世界
安妮宝贝创作论
影响的焦虑--萧红、迟子建比较论
当下“草根写作”话语研究--以《天涯》杂志“民间语文”栏目为例
从“思”到“诗”--史铁生的超越之旅
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范式研究
“新生代”作家的“归乡叙事”模式研究
“样板戏热”现象及原因分析
论叶广芩作品的悲悯情怀
生存困境的揭示和生命存在的体验--刘震云新世纪小说论
重审“80后”文学的价值空间--以徐璐创作为例
论王朔对转型期中国社会乱象的书写--以《千万别把我当人》为考察中心
影响·契合·创新--简论王蒙与庄子
萧红和迟子建比较研究
“纪要”与“文革”文学批评研究
后新时期的都市日常叙事研究
韩国对余华作品的译介与研究
光复初期台湾文学重建和大陆赴台作家研究
身份认同视域下的中国后殖民批评研究
风雨归途—共和国成立后归国作家研究
文学观念变革的时代标本-《当代文艺思潮》研究
新变与困境:1990年代的文学批评研究
“接班人”问题与1960年代初的文学—文化想象
莫言作品在欧美的传播--以创新扩散理论为视角
上一页
[4]
[5]
[6]
[7]
[8]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