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9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页 |
1.2 相关文献分析和综述 | 第9-13页 |
1.2.1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9-11页 |
1.2.2 国外文献综述 | 第11-13页 |
1.3 研究方法及思路 | 第13页 |
1.4 相关概念辨析 | 第13-15页 |
1.5 创新点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莫言作品在欧美的出版 | 第16-20页 |
2.1 起始阶段(1990——1999):电影《红高粱》的“聚光” | 第16-17页 |
2.2 初兴阶段(2000——2011):学术期刊和国际奖项的推动 | 第17-18页 |
2.3 高潮阶段(2012 至今):诺贝尔文学奖的效应 | 第18-20页 |
第3章 莫言作品的五大特性 | 第20-26页 |
3.1 相对优越性 | 第20-22页 |
3.2 兼容性 | 第22-23页 |
3.3 复杂性 | 第23-24页 |
3.4 可观察性 | 第24-25页 |
3.5 可试性 | 第25-26页 |
第4章 欧美读者对莫言作品的接受 | 第26-43页 |
4.1 莫言作品在欧美的接受历程 | 第26-30页 |
4.1.1 初期接受阶段(1988-2000) | 第26-28页 |
4.1.2 早期接受阶段(2000-2012) | 第28-29页 |
4.1.3 早期跟进阶段(2012 至今) | 第29-30页 |
4.2 欧美不同读者对莫言作品的接受 | 第30-43页 |
4.2.1 莫言作品欧美接受者的分类 | 第30-32页 |
4.2.2 革新者对莫言作品的接受 | 第32-35页 |
4.2.3 早期接受者对莫言作品的接受 | 第35-38页 |
4.2.4 早期跟从者对莫言作品的接受 | 第38-39页 |
4.2.5 莫言作品在欧美的传播与其获奖的关系 | 第39-43页 |
第5章 莫言作品在欧美传播的影响因素 | 第43-50页 |
5.1 文化因素对莫言作品在欧美传播的影响 | 第43-45页 |
5.1.1 影响革新者接受莫言作品的文化因素 | 第43-44页 |
5.1.2 影响其他接受者的文化因素 | 第44-45页 |
5.2 莫言作品在欧美传播的其他障碍 | 第45-48页 |
5.2.1 国际政治因素 | 第45-46页 |
5.2.2 欧美中心主义 | 第46-47页 |
5.2.3 欧美国家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偏见 | 第47-48页 |
5.3 莫言作品在欧美传播的展望 | 第48-50页 |
第6章 莫言作品欧美传播的启示 | 第50-55页 |
6.1 创新的产生:内容制造 | 第50-52页 |
6.1.1 创作——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平衡 | 第50-51页 |
6.1.2 翻译——本土翻译人才的培养和联合翻译的探索 | 第51-52页 |
6.2 创新的传播 | 第52-54页 |
6.2.1 政府出版的加强 | 第52页 |
6.2.2 培养海外版权代理人 | 第52-53页 |
6.2.3 对海外宣传、营销活动的关注 | 第53-54页 |
6.3 创新的接受: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 | 第54-55页 |
结语 | 第55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| 第61-62页 |
附录 | 第62-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