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1 引言 | 第12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2-13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13-18页 |
1.3.1 国外研究动态 | 第13-15页 |
1.3.2 国内研究动态 | 第15-18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8-20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8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8-20页 |
1.5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20-21页 |
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| 第21-23页 |
2.1 农地规模经营的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1页 |
2.1.1 农地 | 第21页 |
2.1.2 土地流转 | 第21页 |
2.1.3 农地规模经营 | 第21页 |
2.1.4 新型经营农业主体 | 第21页 |
2.2 农地规模经营的相关理论 | 第21-23页 |
2.2.1 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 | 第21-22页 |
2.2.2 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 | 第22页 |
2.2.3 规模经济理论 | 第22-23页 |
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| 第23-26页 |
3.1 研究区概况 | 第23-24页 |
3.2 数据来源 | 第24-26页 |
3.2.1 问卷设计 | 第24页 |
3.2.2 调研实施 | 第24-26页 |
4 公主岭市农地规模经营现状及分析 | 第26-33页 |
4.1 公主岭市土地流转现状分析 | 第26-27页 |
4.2 公主岭市农地规模经营概况 | 第27-29页 |
4.3 公主岭市农地规模经营的典型模式分析 | 第29-32页 |
4.3.1 “全产业链经营”模式典型案例分析 | 第29页 |
4.3.2 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典型案例分析 | 第29-30页 |
4.3.3 “村集体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典型案例分析 | 第30-31页 |
4.3.4 “农户+合作社”模式典型案例分析 | 第31页 |
4.3.5 “家庭农场”模式典型案例分析 | 第31-32页 |
4.4 公主岭市农地规模经营的特点 | 第32-33页 |
5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视角下农地规模经营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3-39页 |
5.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特征分析 | 第33-35页 |
5.1.1 经营者基本特征 | 第33-34页 |
5.1.2 农地经营发展情况 | 第34-35页 |
5.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5-37页 |
5.2.1 发展水平参差不齐,空壳化问题突出 | 第36页 |
5.2.2 融资困难,发展资金不足问题严重 | 第36页 |
5.2.3 土地零散,难以大规模集中连片 | 第36页 |
5.2.4 农地流转过程中,农民契约意识较差 | 第36页 |
5.2.5 农耕地中墓地频现,影响农机统一操作 | 第36-37页 |
5.3 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地规模经营的主要因素 | 第37-39页 |
5.3.1 经营者自身因素 | 第37页 |
5.3.2 发展资金因素 | 第37页 |
5.3.3 农地资源因素 | 第37页 |
5.3.4 政策环境因素 | 第37-38页 |
5.3.5 科技水平因素 | 第38-39页 |
6 农户视角下农地规模经营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9-48页 |
6.1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| 第39-43页 |
6.1.1 农户基本特征 | 第39-40页 |
6.1.2 土地资源特征 | 第40-42页 |
6.1.3 意愿认知特征 | 第42-43页 |
6.2 模型的建立与变量的选取 | 第43-45页 |
6.2.1 模型的建立 | 第43-44页 |
6.2.2 变量的选取 | 第44-45页 |
6.3 结果分析 | 第45-48页 |
6.3.1 不显著变量的分析 | 第46页 |
6.3.2 显著变量的分析 | 第46-48页 |
7 结论及对策建议 | 第48-52页 |
7.1 结论 | 第48-49页 |
7.2 对策建议 | 第49-52页 |
7.2.1 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动态监测及补充退出机制 | 第49页 |
7.2.2 拓宽新型农业主体融资渠道,创新资金扶持政策 | 第49-50页 |
7.2.3 规范引导农地流转,为其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| 第50页 |
7.2.4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活动,提升农民素质 | 第50页 |
7.2.5 完善配套改革措施,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| 第50页 |
7.2.6 加强耕地保护,探索农村殡葬用地管理新模式 | 第50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5页 |
附件1 | 第55-58页 |
附件2 | 第58-61页 |
致谢 | 第61-62页 |
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