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中国文学论文--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--当代文学(1949年~)论文

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范式研究

致谢第4-5页
内容提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8页
1 绪论第11-19页
    1.1 基本概念界说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新时期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当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史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范式第12-13页
    1.2 本选题研究的意义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思想史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学科史意义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文学史意义第14-15页
    1.3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第15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从学科发展角度出发的研究成果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从某一学术问题出发的研究成果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已出版的当代文学史的书评第18-19页
2 渊源与流变 范式演进的学术史考察第19-41页
    2.1 文学史写作的兴起第19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清末民初文学史写作的探索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民国时期的文学史写作第21-24页
    2.2 当代文学写史的尝试第24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当代文学“合法性”的论证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当代文学史写作范式的建构第28-33页
    2.3 新时期以来的当代文学史写作范式流变第33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“拨乱反正”与社会中心范式的复归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重写文学史与审美中心范式的勃兴第34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文化中心范式的尝试第38-41页
3 洞见与盲视 对三种范式的具体考察第41-65页
    3.1 社会中心范式的贡献与不足第41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重建当代文学秩序的集体努力第41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社会历史批评的审美盲点第45-47页
    3.2 审美中心范式的高度与限度第47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新文学整体观的建构与问题第47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二元对立思维的解构与延异第51-59页
    3.3 文化中心范式的意义与局限第59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文化研究视野下的范式重构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文化旗帜下的潜在问题第62-65页
4 革新与完善 范式演进的动因与问题第65-102页
    4.1 当代文学观的变化对文学史范式的冲击第65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变动中的文学观念第65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不确定的时间范围第68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有争议的空间范围第71-75页
    4.2 文献史料研究与文学史写作范式的调整第75-9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宏观的史料整理与文学史写作第76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具体的史料研究与文学史写作第79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版本问题与文学史写作第84-92页
    4.3 海外汉学东渐对文学史范式的视阈拓展第92-10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夏志清、司马长风的审美之维第92-9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唐小兵、黄子平等人的解构姿态第95-9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李欧梵、王德威等人的文化维度第97-102页
5 结语 从“守正创新”到守常思变第102-109页
    5.1 “守正创新”与人文情怀第102-10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守正 再造人文精神巴别塔第102-10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创新 当代人写史的优势与梦魇第104-105页
    5.2 守常思变与范式完善第105-10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守常 回到“当代文学”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思变 历史眼光与问题意识第107-109页
参考文献第109-125页
作者简介第125-126页
附录第126-131页
后记第131-135页

论文共13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晚明游记文学研究
下一篇:西安市社区老年人膳食营养与健康的相关性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