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目录 | 第8-9页 |
引言:由“京剧进课堂”说起 | 第9-12页 |
一、“文革”时期的“样板戏” | 第12-23页 |
(一) 京剧现代化改革的成果 | 第13-17页 |
(二) “十七年文学”的基础 | 第17-19页 |
(三) 政治力量的支持和集体创作的结晶 | 第19-21页 |
(四) 对“样板戏”的评价 | 第21-23页 |
二、重返历史舞台的“样板戏” | 第23-42页 |
(一) 经典曲目原版重演 | 第23-28页 |
(二) 电视剧和文学作品改编 | 第28-31页 |
(三) 流行音乐改编 | 第31-33页 |
(四) 纪念品收藏热 | 第33-34页 |
(五) “样板戏”争鸣 | 第34-42页 |
三、“样板戏热”现象原因分析 | 第42-59页 |
(一) 怀旧的心理需求和记忆的消费时尚 | 第42-45页 |
(二) “样板戏”独特的艺术魅力 | 第45-49页 |
(三) “红色经典”的市场运作与消费热 | 第49-52页 |
(四) “后现代主义”思潮的影响 | 第52-55页 |
(五) 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心态 | 第55-59页 |
结语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64-65页 |
致谢 | 第65-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