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--
文学
--
中国文学
--
文学评论和研究
--
当代文学(1949年~)
文化特质与审美表达-“80后”写作的多维透视
“在路上”-论张承志的“行走”哲学
《当代文艺思潮》文艺批评家群体研究
超越语言--韩少功文学思想研究
《文艺争鸣》:文学新时代的想象与开启
论毕淑敏创作的生命哲学与审美取向
从“必然世界”走向“可能世界”--中国当代文学叙事潜藏的哲学观念
八十年代文学中的刘绍棠
“新左翼”文学的价值观研究
中国解构思潮及其文学表达
共生与重构--论新世纪以来的萧红生平叙述
“葵花”找寻于“密林中”--“80后”女性写作的两种姿态
“80后”作家的家庭书写
生态·女性·民族--论郭雪波小说创作
空间维度下的中国当代底层叙事研究
民俗学视野下的寻根文学研究
“融入野地”的绿色遥思--张炜小说创作的生态思想研究
从“80后”写作看青年亚文化
陈染与法国文学
中国职场文学审美特征探微
1950年代初赵树理的文艺“通俗化”实践--以《说说唱唱》为中心的考察
女性与自然
王安忆的上海前传--从《天香》看晚明上海的开明风气
打破现实主义真实性的幻觉--论残雪的后现代主义文学观
“非虚构”写作中的女性叙事研究--以《人民文学》专栏作品为例
论老舍文学的道德价值取向
“抬头望见北斗星”—冯小刚电影与王朔创作关系研究
王先霈圆形批评论研究
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捷克的接受史
网络文学知识产权开发研究
被叙述的“底层”--论职业作家的农民工形象塑造
阿来的生态意识及其中国现代化问题批判
讲述心灵世界的故事--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外国文学影响
文学样本中的跨文化交流问题研究--以帕蒂古丽作品为例
点亮一盏心灯--论郭文斌作品的禅意
《清明》(1979-1989)研究
“80后”作家的青春叙事研究
多元视角下的文革叙事研究
新时期以来农村进城青年形象嬗变研究
全媒体背景下建构网络文学批评机制的探讨
生命的体验与生存的焦虑--“80后”作家的城市书写
新世纪《内蒙古日报》的《草原曙光》专栏评论研究
我国网络文学IP运营研究
1990年代以来流行文学的经典化研究
批评的利剑与思想之光--论戴锦华的文艺批评
非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判
在“时代”与“个人”之间—论“十七年”时期的巴金及其文学创作
“向内转”与新时期文学建构
新时期《文汇报·笔会》(1979.1-1982.12)研究
毕淑敏作品及其市场价值研究
上一页
[3]
[4]
[5]
[6]
[7]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