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--
文学
--
中国文学
--
文学评论和研究
--
当代文学(1949年~)
湘西青年作家群创作特征研究
黄永玉文学创作研究
网络环境下书写的转向
消费时代“新型文学媒介人”研究
台湾客家文学中的民俗记忆--以钟铁民的客家书写为例
自媒体时代的文学传播模式研究
腾讯文学的全版权运营模式研究
转折与延伸—1985年《人民文学》研究
人心的救赎--史铁生存在哲学与宗教意识论
张炜创作中的海洋书写研究
当代文学接受理论观念嬗变研究--以文学理论教材为中心
《花的原野》期刊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的统计研究(1957-1966年)
论新时期以来的汉语基督徒写作--以北村、施玮、范稳为代表
《人间思想与创作丛刊》与当代台湾左翼文化思潮之研究
20世纪50-7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反智倾向
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作家“私人性”写作艺术研究
斑竹箫心—竹林创作论
悲剧命运的抗争与生命意义的诘问--论史铁生的创作
论韩少功创作的怀疑主义倾向
论21世纪中国大陆女作家的女同书写
汪曾祺文论的复古与创新
1949年—1966年《文艺报》转载研究
王晓明文学批评研究
论史铁生的创作思想
《文学报·新批评》的批评观研究
新时期文学颁奖词与文学批评的价值导向
语言的文学或文字的文学-“文”的观念的重新阐释
1980年代先锋批评研究
“问题场域”中的贺桂梅女性主义批评
一片幽情冷处浓--叶广芩创作中的思想意蕴
桂西北文学中的红水河情结研究
论20世纪50年代中国文学制度的建构
数字时代的大众类型文学研究
拯救与超越—史铁生审美精神论
我国网络文学IP运营研究
“寻根文学”的启明者--论文化民族主义语境下的“寻根文学”
网络文学市场结构演进研究
迎合、背离与反思:梅娘1950年代作品研究--以《亦报》、上海《新民报》晚刊和香港《大公报》上的作品为中心
新中国文学新人培养机制研究--从文学研究所到鲁迅文学院
新世纪贵州“乌江作家群”研究
文学“研讨会”与当下中国文学--以2011-2015年《文艺报》报道的文学“研讨会”为中心
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特色研究
捍卫鲁迅—文坛“拨乱反正”中的李何林
席慕蓉1990年代以来作品中的蒙古族群意识及文化书写
都市与乡村:80后女作家笛安、马金莲的青春叙事
“开拓者”形象研究—“新时期”改革文学中的英雄变奏(1976-1984)
湖南省作家协会预算绩效评价研究
王蒙“新疆书写”的流变研究
西方审美规范与政治价值双重评判标准下的中国文学--新世纪以来《纽约时报》上的中国文学
知识社会学视野下的“张爱玲热”现象研究
上一页
[5]
[6]
[7]
[8]
[9]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