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中国文学论文--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--现代文学(1919~1949年)论文

四川抗战“文学景观”研究--以成渝两地为中心考察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引言第8-17页
    一、问题的提出第8-9页
    二、研究现状第9-1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 抗战文学研究的总体状况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 抗战文学的地域性研究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 四川抗战文学研究第11-14页
    三、主要概念界定第14-16页
    四、研究方法第16-17页
第一章 四川抗战“文学景观”概述第17-28页
    第一节 迁移与集聚—抗战时期四川文学地理分布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文化中心的转移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成渝两地的文学“集聚”效应第18-19页
    第二节 冲突与融合—抗战时期四川文学地理生态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山城与平原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巴渝文化与巴蜀文化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远离故土和重建家园的双重渐变第22-23页
    第三节 救亡与希望—四川抗战“文学景观”概览第23-28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“散文景观”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“小说景观”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“诗歌景观”第26-28页
第二章 散文文本中的“陪都”景观第28-36页
    第一节 抗战时期的重庆散文第28-29页
    第二节 “陪都”的自然景观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阴郁“雾都”的“雾”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苦难“火炉”的“热”第31-32页
    第三节 “陪都”的人文景观第32-3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迁移流亡的“下江人”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流寓作家的“陪都体验”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战时重庆的城市“意象”第34-36页
第三章 小说文本中的“山城”景观第36-45页
    第一节 抗战时期的重庆小说第36-37页
    第二节 “山城”的自然景观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“悲苦重庆”的“巴山夜雨”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“中梁山下”的“两江三岸”第39-40页
    第三节 “山城”的人文景观第40-4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“防空洞”:大轰炸之殇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“国难房子”:《纸醉金迷》中的建筑景观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“山城移民”:《鼓书艺人》中的流亡移民第43-45页
第四章 诗歌文本中的“平原”景观第45-58页
    第一节 抗战时期的成都诗歌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新诗的创作景观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诗歌中的“成都平原”第46-48页
    第二节 “成都平原”的自然景观第48-52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绿郁的“泥土世界”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“平原体验”中的故园之思第50-52页
    第三节 “成都平原”的人文景观第52-58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战时的人文成都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“茶馆”与精神憩园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“茶馆”的艺术呈现第56-58页
结语第58-62页
    一、成渝“文学景观”的比较分析第58-59页
    二、四川抗战“文学景观”的意象性和地域性第59-60页
    三、对四川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第60-62页
参考文献第62-66页
致谢第66-67页
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第67-68页
个人简历第68页

论文共6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禁闭下的自由灵魂--以福柯谱系学视角解读《修女》
下一篇:民俗学视阈下的康巴乡土小说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