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导论 | 第13-25页 |
一、基本概念及研究对象 | 第13-14页 |
二、研究现状概述 | 第14-23页 |
(一) 历史题材文学研究 | 第14-16页 |
(二) 与“巴蜀作家”相关的研究 | 第16-23页 |
三、研究价值及创新点 | 第23-24页 |
(一) 在历史题材文学研究的宏观层面 | 第23页 |
(二) 在具体作家研究层面 | 第23页 |
(三) 在历史题材文学的理论创新方面 | 第23-24页 |
四、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 | 第24-25页 |
(一) 基本思路 | 第24页 |
(二) 研究方法 | 第24-25页 |
第一章 巴蜀作家近现代历史叙事的渊源与流变 | 第25-46页 |
第一节 巴蜀史志传统与现当代史传文学 | 第25-29页 |
一、引发巴蜀文人叙史冲动的地理文化因素 | 第25-26页 |
二、现当代巴蜀作家对史志传统的继承与革新 | 第26-28页 |
三、现当代史传文学在巴蜀文学史上的地位 | 第28-29页 |
第二节 巴蜀作家近现代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分期 | 第29-46页 |
一、现代叙史文学发生期(1920—1930年代) | 第29-33页 |
二、历史剧兴盛时期(1940年代) | 第33-34页 |
三、革命史叙事热潮中的巴蜀小说(1950—1970年代) | 第34-37页 |
四、纪实文学发达时期(1980—1990年代) | 第37-41页 |
五、文体多元共生时期(新世纪以来) | 第41-46页 |
第二章 巴蜀作家叙史文学的认识价值 | 第46-62页 |
第一节 “诗”“史”关系及文学的认识价值 | 第46-51页 |
一、“诗”“史”关系溯源 | 第46-47页 |
二、文学的认识价值再探讨 | 第47-50页 |
三、追问叙史文学之史学价值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| 第50-51页 |
第二节 巴蜀作家近现代历史题材文学的史学贡献 | 第51-62页 |
一、巴蜀作家书写近现代历史之“真”的基础 | 第51-53页 |
二、巴蜀作家对近现代“历史真相”的发现 | 第53-62页 |
第三章 巴蜀作家的叙史心态 | 第62-84页 |
第一节 “政治正确”意识与旧作修改 | 第62-71页 |
一、李劼人有限度的“政治正确”转向 | 第62-68页 |
二、阳翰笙对《天国春秋》的修改 | 第68-71页 |
第二节 身世之感与历史理性反思 | 第71-79页 |
一、历史之痛与对历史真相的执着 | 第71-73页 |
二、“华胄心态”与崇祖意识 | 第73-75页 |
三、针砭时事的警世心态 | 第75-79页 |
第三节 文化批判与挽歌情调 | 第79-84页 |
一、阿来的民族自我批判及其文化心态 | 第79-81页 |
二、李一清《木铎》的文化视角及其挽歌情调 | 第81-82页 |
三、历史文化挽歌中的两难困境 | 第82-84页 |
第四章 巴蜀作家化史为“诗”的艺术机制 | 第84-121页 |
第一节 巴蜀叙史文学的方言之“味”与诗性之美 | 第84-96页 |
一、文学语言:化史为“诗”的基本手段 | 第84页 |
二、巴蜀作家叙史文学的方言之“味” | 第84-89页 |
三、巴蜀作家叙史文学的诗性之美 | 第89-96页 |
第二节 结构的匠心及其审美蕴涵 | 第96-108页 |
一、“结构”及其深层意蕴 | 第96-97页 |
二、李劼人旧版“大河三部曲”的结构模式及其审美蕴涵 | 第97-103页 |
三、阿来、邓贤纪实文学的结构匠心 | 第103-108页 |
第三节 巴蜀作家叙史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| 第108-121页 |
一、巴蜀作家近现代历史叙事中的人物形象概况 | 第108-110页 |
二、“川妹子”系列形象及其文化蕴涵 | 第110-118页 |
三、“女强男弱”现象与巴蜀“惧内”文化 | 第118-121页 |
第五章 从巴蜀作家创作实践看以“诗”叙史的有效性 | 第121-142页 |
第一节 历史事实对艺术真实的压抑 | 第121-128页 |
一、新旧版《大波》艺术成就的比较 | 第121-124页 |
二、新版《大波》在艺术上反而不如旧版的原因 | 第124-126页 |
三、李氏“历史的真实”与“历史真实”之辨 | 第126-128页 |
第二节 以巴蜀叙史文学为例看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关系 | 第128-134页 |
一、魏继新《辛亥风云路》的艺术失真 | 第128-129页 |
二、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关系再讨论 | 第129-131页 |
三、“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”之我见 | 第131-134页 |
第三节 巴蜀作家近现代历史叙事得失片论 | 第134-142页 |
一、巴蜀作家把握历史真实的成功经验 | 第134-136页 |
二、巴蜀叙史文学吸纳通俗文学元素之得与失 | 第136-142页 |
结语 | 第142-1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6-15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54-155页 |
后记 | 第1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