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绪论 | 第11-17页 |
0.1 “巫鬼”概念的产生与民间特质 | 第11-13页 |
0.2 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0.3 研究价值及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1 周作人巫鬼书写产生的语境 | 第17-27页 |
1.1 近代中国迷信的泛滥与反迷信的运动 | 第17-22页 |
1.1.1 迷信泛滥的表现及成因 | 第18-19页 |
1.1.2 政府主导的破除迷信运动 | 第19-20页 |
1.1.3 “科学—灵学”论战与民俗文化研究的展开 | 第20-22页 |
1.2 “信鬼神,好淫祀”的古越文化对周作人的影响 | 第22-24页 |
1.2.1 破败故家的祭祀文化 | 第22-23页 |
1.2.2 人鬼共娱的乡间戏剧:以目连戏为代表的鬼戏 | 第23-24页 |
1.3 “我的杂学”:近代知识体系的转型与周作人的知识结构 | 第24-27页 |
2 批判与同情:周作人对巫鬼文化的复杂态度 | 第27-35页 |
2.1 “无鬼论”立场下对鬼神报应的批判 | 第27-31页 |
2.1.1 “形谢神灭”:周作人的无鬼论立场 | 第28-29页 |
2.1.2 阴谴说与果报观的批判:周作人对载道文学的反思 | 第29-31页 |
2.2 “鬼后有人”:周作人对巫鬼文化的关注 | 第31-35页 |
2.2.1 “文艺”与“历史”:周作人对巫鬼文化的兴趣 | 第31-33页 |
2.2.2 生的执着与“凡人之悲哀”:周作人对巫鬼迷信的同情 | 第33-35页 |
3 周作人巫鬼书写的文本表现 | 第35-45页 |
3.1 借鬼讽世:批判现代社会中的野蛮思想 | 第35-37页 |
3.2 巫鬼信仰:古童话与乡间风俗中的鬼魅色彩 | 第37-40页 |
3.2.1 人类共通的原始思维:各民族古童话中的巫鬼因子 | 第37-39页 |
3.2.2 世俗功用与道德意识:中国巫鬼信仰中的现世主义思想 | 第39-40页 |
3.3 人鬼沟通:巫风浸润下的日常生活 | 第40-45页 |
3.3.1 祭祖与扶乩:死后生活的想象 | 第40-42页 |
3.3.2 旧医学与骂人:巫术思维在现代生活中的潜伏 | 第42-43页 |
3.3.3 “风化案”的探源:性的禁忌与恐怖的遗留 | 第43-45页 |
4 启蒙与审美之间:周作人对巫鬼文化的审视与挖掘 | 第45-54页 |
4.1 启蒙视角下道教文化的批判与迷信的改造 | 第45-48页 |
4.1.1 道教的法术思想与国民劣根性的养成 | 第46-47页 |
4.1.2 “常识”与科学思维的倡导 | 第47-48页 |
4.2 周作人巫鬼书写的审美取向 | 第48-54页 |
4.2.1 “文艺上的异物”:巫鬼文艺价值的辩护 | 第49-50页 |
4.2.2 “生活之艺术”:巫鬼书写中的民间趣味 | 第50-51页 |
4.2.3 恐怖的“美化”:希腊精神与巫鬼文化的改造 | 第51-54页 |
5 周作人巫鬼书写的文化价值与局限性 | 第54-60页 |
5.1 迷信的批判与“五四”立人精神的继承 | 第54-55页 |
5.2 国民生活史的建构与文艺复兴 | 第55-57页 |
5.3 周作人巫鬼书写的自由主义立场及回避现实政治的局限 | 第57-60页 |
结束语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5页 |
致谢 | 第65-6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| 第66-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