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吕碧城的文化选择及文学创作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9-15页 |
研究现状 | 第9-12页 |
研究缘起及意义 | 第12-15页 |
第一章 多元冲击下的文化选择 | 第15-40页 |
第一节 深闺有愿作新民 | 第15-27页 |
一、“女性解放”语境的生成 | 第15-17页 |
二、走出闺阁 | 第17-18页 |
三、时代的歌者:女性解放的先驱 | 第18-22页 |
四、“女性精英”身份的建构 | 第22-27页 |
第二节 天际自徘徊——儒释道间的纠缠 | 第27-32页 |
一、交游关系与其思想转变 | 第27-29页 |
二、逃避现实的道佛选择 | 第29-31页 |
三、道佛徘徊下的儒家现实关怀 | 第31-32页 |
第三节 多重观照下的佛禅选择 | 第32-40页 |
一、由戒杀护生到佛教认同 | 第33-35页 |
二、从科学、文学到佛学 | 第35-36页 |
三、由民族认同到佛教认同 | 第36-40页 |
第二章 吕碧城的文学观 | 第40-56页 |
第一节 雅郑之分 | 第40-49页 |
一、作为批评术语之“雅郑” | 第40-42页 |
二、崇文言绌白话 | 第42-44页 |
三、彰显本质与雕琢词藻 | 第44-47页 |
四、文品之高低与雅郑之分 | 第47-49页 |
第二节 本色书写 | 第49-52页 |
一、性别本色 | 第49-51页 |
二、文体本色 | 第51-52页 |
第三节 个人境遇与文学创作 | 第52-56页 |
一、个人境遇与知识改变 | 第52-53页 |
二、个人境遇与风格形成 | 第53-56页 |
第三章 吕碧城的文学创作 | 第56-76页 |
第一节 吕碧城之诗 | 第56-60页 |
一、“诗界革命”的余响 | 第56-58页 |
二、传统诗歌形式的坚守 | 第58-60页 |
第二节 推尊词体:“破体”与“辨体”并存 | 第60-70页 |
一、“比兴寄托”手法的运用 | 第62-64页 |
二、“词史”创作的呈现 | 第64-66页 |
三、“本色书写”下的“辨体” | 第66-70页 |
第三节 传统游记的裂变——互文性写作 | 第70-76页 |
一、文本互渗 | 第71-73页 |
二、文体互渗 | 第73-76页 |
结语 | 第76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4页 |
致谢 | 第84-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