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一、绪论 | 第11-17页 |
(一) 来源研究 | 第12-13页 |
(二) 内容研究 | 第13-14页 |
(三) 比较研究 | 第14-15页 |
(四) 价值研究 | 第15-17页 |
二、周扬早期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形成的时代因素 | 第17-27页 |
(一) 1920-1930年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态势 | 第17-19页 |
(二) 1920-1930年代中国政治意识形态的分野 | 第19-20页 |
(三) 1920-1930年代中国文化的嬗变 | 第20-27页 |
1. 革命文学论争的影响 | 第20-22页 |
2. 对日本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接受 | 第22-24页 |
3. 对俄苏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引进 | 第24-27页 |
三、周扬早期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形成 | 第27-37页 |
(一) 文学工具论的形成 | 第27-31页 |
1. 文学宣传论 | 第27-28页 |
2. 文学教育论 | 第28-30页 |
3. 文学救亡论 | 第30-31页 |
(二) 浪漫主义要素化 | 第31-34页 |
(三) 文学典型论的转用 | 第34-37页 |
四、周扬早期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特征 | 第37-49页 |
(一) 在文艺自由论争中的特征 | 第37-41页 |
1. 唯阶级论、党派论 | 第38-39页 |
2. 政治优位论 | 第39-40页 |
3. 文艺真实观的中国化 | 第40-41页 |
(二) 典型问题论争中的特征 | 第41-45页 |
1. 强调典型的特殊性 | 第42-43页 |
2. 典型的特殊性优先于普遍性 | 第43-44页 |
3. 典型创造的机械化 | 第44-45页 |
(三) “两个口号”论争中的特征 | 第45-49页 |
1. 主题的针对性 | 第46-47页 |
2. 形式风格的自由化 | 第47-48页 |
3. 艺术上不要求 | 第48-49页 |
结语 | 第49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5页 |
致谢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