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绪论 | 第9-23页 |
一、问题的提出缘由 | 第9-11页 |
二、研究对象与范围 | 第11-14页 |
三、研究历史与现状 | 第14-19页 |
四、研究理路与创新 | 第19-23页 |
第一章 “中国向何处去”——中国社会与文化的转型背景 | 第23-55页 |
第一节 民族危亡之际 | 第24-31页 |
一、政治秩序的败坏与崩溃 | 第25-26页 |
二、文化秩序的式微与瓦解 | 第26-28页 |
三、不同面向的建构路径 | 第28-31页 |
第二节 “五四”知识者的路向选择 | 第31-42页 |
一、现代知识者群体的形成 | 第32-35页 |
二、文化空间与舆论环境 | 第35-37页 |
三、路向与方略上的大论战 | 第37-40页 |
四、路径拓展与思想分野 | 第40-42页 |
第三节 自由主义的滥觞与兴起 | 第42-55页 |
一、晚清自由主义的滥觞 | 第43-47页 |
二、“五四”自由主义的兴起 | 第47-50页 |
三、“现代评论派”的集结 | 第50-55页 |
第二章 “别求新声于异邦”——以英美自由主义为思想资源 | 第55-87页 |
第一节 英美自由主义传统 | 第56-72页 |
一、英美古典自由主义 | 第58-61页 |
二、英美现代自由主义 | 第61-65页 |
三、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 | 第65-72页 |
第二节 留学英美与英美派群体 | 第72-87页 |
一、留英旅美的教育经历与体验 | 第72-78页 |
二、英美式的价值理念与角色意识 | 第78-81页 |
三、移植:基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| 第81-87页 |
第三章 “现代评论派”的自由主义图式与路径设计 | 第87-138页 |
第一节 舆论平台:《现代评论》 | 第88-104页 |
一、创办:行使与争夺话语权 | 第89-93页 |
二、原则:独立、理性、务实 | 第93-99页 |
三、宗旨:公共论坛的建立 | 第99-104页 |
第二节 自由主义的理想图式 | 第104-124页 |
一、人格精神:独立与容忍 | 第105-110页 |
二、思想空间:多元与理性 | 第110-114页 |
三、政治秩序:民主与法治 | 第114-120页 |
四、生命方式:自然自在 | 第120-124页 |
第三节 路径设计:启蒙与改良 | 第124-138页 |
一、启蒙:反传统与价值重建 | 第125-133页 |
二、改良:温和渐进的社会变革 | 第133-138页 |
第四章 “现代评论派”的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实践 | 第138-194页 |
第一节 教育改革的探讨 | 第138-149页 |
一、改良大学教育 | 第139-143页 |
二、提倡社会教育 | 第143-146页 |
三、追求教育自由 | 第146-149页 |
第二节 自由主义文艺批评 | 第149-167页 |
一、印象式的审美批评 | 第150-153页 |
二、宽容合度的绅士批评 | 第153-158页 |
三、《西滢闲话》的文艺短评 | 第158-163页 |
四、《现代评论》的新文学广告 | 第163-167页 |
第三节 自由主义文艺创作 | 第167-186页 |
一、以人为本的创作立场 | 第167-171页 |
二、健康纯正的艺术追求 | 第171-174页 |
三、“现代社文艺丛书” | 第174-180页 |
四、新进作家的创作 | 第180-186页 |
第四节 超越的学术研究 | 第186-194页 |
一、学术传播与学理输入 | 第186-189页 |
二、着力倡导科学研究 | 第189-194页 |
第五章 “现代评论派”对政治改良的学理探讨——以舆论干政为主要方式 | 第194-226页 |
第一节 公共关怀意识的凸显 | 第195-202页 |
一、书生论政的传统情怀 | 第195-199页 |
二、超然议政的现代意识 | 第199-202页 |
第二节 舆论干政及其效用 | 第202-226页 |
一、善后会议与国民会议 | 第203-209页 |
二、庚款与“金佛郎案” | 第209-213页 |
三、关税自主与关税会议 | 第213-218页 |
四、民众运动与“三·一八”惨案 | 第218-226页 |
第六章 “现代评论派”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困境及其成因 | 第226-259页 |
第一节 悬隔于现实国情及文化传统 | 第227-237页 |
一、与现实国情的根本错位 | 第228-232页 |
二、与文化传统的难以接榫 | 第232-237页 |
第二节 欧陆政治文化传统的适应性 | 第237-247页 |
一、法国大革命在中国的影响力 | 第238-243页 |
二、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亲和性 | 第243-247页 |
第三节 主观维度的缺失与不足 | 第247-259页 |
一、“坐而言”而非“起而行” | 第248-252页 |
二、远离“大多数”的精英立场 | 第252-255页 |
三、仕途情怀与自由人格的冲突 | 第255-259页 |
结语 | 第259-270页 |
一、作为一种转型方案的局限性与合理性 | 第260-263页 |
二、对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推手意义 | 第263-266页 |
三、自由主义的思想遗产与现实启示 | 第266-2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70-27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| 第274-275页 |
致谢 | 第275-2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