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20年代吴宓新人文主义文学思想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0 绪论 | 第12-19页 |
0.1. 问题的提出及依据 | 第12-14页 |
0.2. 研究现状 | 第14-19页 |
1 会通古今中西的道德理想 | 第19-30页 |
1.1. 儒家道德理想的传承 | 第19-24页 |
1.1.1. 关学后殿刘古愚 | 第19-21页 |
1.1.2. 内圣外王的道德理想 | 第21-22页 |
1.1.3. 儒家诗教的影迹 | 第22-24页 |
1.2. 启蒙时代的精神陶染 | 第24-30页 |
1.2.1. 时代启蒙精神 | 第25-27页 |
1.2.2. 杂志梦 | 第27-28页 |
1.2.3. 比较文学观 | 第28-30页 |
2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影响 | 第30-46页 |
2.1. 彷徨在新旧之间 | 第30-37页 |
2.1.1. 阿诺德的文化观 | 第30-32页 |
2.1.2. 以文学代宗教 | 第32-34页 |
2.1.3. 我是东方安诺德 | 第34-37页 |
2.2. 新人文主义体系 | 第37-46页 |
2.2.1. 白璧德新人文主义 | 第38-40页 |
2.2.2. 吴宓新人文主义 | 第40-43页 |
2.2.3. 新人文主义模仿说 | 第43-46页 |
3 人生“三境”说 | 第46-59页 |
3.1. 详解“三境”说 | 第46-51页 |
3.1.1. 实境 | 第46-47页 |
3.1.2. 幻境 | 第47-49页 |
3.1.3. 真境 | 第49-51页 |
3.2. 文学“三境”与人生观 | 第51-59页 |
3.2.1. 真境载道,幻境布道 | 第51-52页 |
3.2.2. 由“健全人生观”引发的论争 | 第52-56页 |
3.2.3. 以健全人生观节制想象 | 第56-59页 |
4 人生哲学与文学实践 | 第59-72页 |
4.1. 诗教思想 | 第59-65页 |
4.1.1. 黄节诗教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4.1.2. 温柔敦厚的性情 | 第61-63页 |
4.1.3. 忧民济世的内容 | 第63-65页 |
4.2. 理想小说 | 第65-72页 |
4.2.1. 古典浪漫的现实主义小说 | 第65-67页 |
4.2.2. 完整结构和理想人物 | 第67-69页 |
4.2.3. 儒家礼教的天理人情 | 第69-72页 |
5 文学外形:语言与文体 | 第72-91页 |
5.1. 新人文主义语言观 | 第72-80页 |
5.1.1. 文言白话相资并用 | 第72-74页 |
5.1.2. 围绕但丁俗语观的驳难 | 第74-77页 |
5.1.3. 中国式白话文 | 第77-80页 |
5.2. 新人文主义文体观 | 第80-91页 |
5.2.1. “镣铐枷锁”说 | 第80-83页 |
5.2.2. 新材料入旧格律 | 第83-86页 |
5.2.3. 依新依旧共诗神 | 第86-91页 |
结论 | 第91-9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5-10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