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绪论 | 第10-19页 |
一、“半殖民”作为一种研究思路 | 第10-12页 |
二、研究现状述评 | 第12-16页 |
三、教堂书写的研究价值与论文思路 | 第16-19页 |
第一章 半殖民文化语境中的教堂与教堂体验 | 第19-37页 |
第一节 中国教堂空间属性的演变 | 第19-24页 |
一、中西历史文化背景中的教堂 | 第19-21页 |
二、教堂:“闯入”的异质空间 | 第21-24页 |
第二节 国门内外:知识分子的教堂体验 | 第24-36页 |
一、被打量的西方风物 | 第24-30页 |
二、本土教堂与现代中国作家的早年经历 | 第30-36页 |
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二章 作为西方符号的教堂 | 第37-56页 |
第一节 展示西方:租界上海的教堂风景线 | 第37-42页 |
一、炫耀与“批判” | 第38-39页 |
二、世俗与解构 | 第39-41页 |
三、市场与想象 | 第41-42页 |
第二节 借径西方:半殖民语境下的宗教意象 | 第42-48页 |
一、迷失的三种写照 | 第43-46页 |
二、教堂意象:知识资源还是价值资源? | 第46-48页 |
第三节 “误读”西方:教堂与寺观的混谈 | 第48-56页 |
一、教堂命名史 | 第48-51页 |
二、《官场现形记》与《L?benicht的塔》:误认与误读 | 第51-56页 |
第三章 作为叙事空间的教堂 | 第56-71页 |
第一节 殖民史与受殖者:教堂的叙事功能 | 第56-64页 |
一、教堂:必不可少的故事场景 | 第56-59页 |
二、教堂空间与半殖民历史书写 | 第59-62页 |
三、教堂空间与受殖者形象 | 第62-64页 |
第二节 教堂的空间内涵 | 第64-71页 |
一、作为异质空间的教堂及其半殖民的指向 | 第65-68页 |
二、空间冲突与反抗特权 | 第68-71页 |
第四章 阶级与性别:作为权力空间的延安教堂 | 第71-86页 |
第一节 “改造”教堂:“鲁艺”的空间意蕴 | 第71-79页 |
一、延安作家与“鲁艺” | 第71-73页 |
二、《不要注脚——献给鲁艺》:被改造的教堂 | 第73-79页 |
第二节 “到教堂去”的背后 | 第79-86页 |
一、“到教堂去”的模式及其空间内涵 | 第79-81页 |
二、丁玲笔下的教堂:延安的“缝隙空间” | 第81-86页 |
结语 | 第86-9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0-96页 |
致谢 | 第96-97页 |
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