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绪论 | 第11-18页 |
0.1 研究对象界定 | 第11-12页 |
0.2 引领京派风度的《骆驼草》周刊 | 第12-14页 |
0.3 研究现状和价值 | 第14-16页 |
0.4 研究方法和意义 | 第16-18页 |
1 历史语境:30年代城与人的文化同构和精神耦合 | 第18-25页 |
1.1 古都文化的地域空间 | 第18-21页 |
1.2 高压的文化政策下的“沙漠” | 第21-22页 |
1.3 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后的萧索 | 第22-25页 |
2 编辑主体:“苦雨斋”部分作家组成的守门人 | 第25-37页 |
2.1 文化个性:柔和宽厚的谦谦君子性情 | 第25-29页 |
2.1.1 个性特点:平顺的经历塑造的从容喜静的个性 | 第26-27页 |
2.1.2 职业身份:大学教授身份带来优渥的生活条件 | 第27-29页 |
2.2 气质心态:偏重心灵契合的士林气质 | 第29-32页 |
2.2.1 文化聚合:于“苦雨斋”里“同声唱和” | 第29-30页 |
2.2.2 思想转型:师徒皆从激愤走向平和 | 第30-32页 |
2.3 公共交往:品茗任谈为日常的私人化交往 | 第32-37页 |
2.3.1 传统之风雅:以古典气息的书斋为交往阵地 | 第32-34页 |
2.3.2 传统之遗光:以古代师缘化为主的交往方式 | 第34-37页 |
3 编辑理念:力主“不谈国事”,甘为“沙漠”之“草” | 第37-43页 |
3.1 欣赏“旧物”,提倡“不谈国事” | 第37-40页 |
3.1.1 “自由发表意见,不求一致” | 第37-38页 |
3.1.2 欣赏“旧物”,喜谈“闲话” | 第38-40页 |
3.2 反对“大众化”,提倡“精英化” | 第40-43页 |
3.2.1 鄙弃“海派”文化的庸俗 | 第40-41页 |
3.2.2 拒绝革命文学的功利化 | 第41-43页 |
4 文学图景:以现代的眼光关照传统文化的文本试验 | 第43-50页 |
4.1 “草木虫鱼”中的“趣味闲适” | 第43-46页 |
4.2 “虚空妙境”下的“禅意佛宗” | 第46-48页 |
4.3 “妙笔生花”后的“生命存在” | 第48-50页 |
5 精神续延:在时代大潮中坚守文学的自律精神 | 第50-58页 |
5.1 纷乱世相下《骆驼草》同人的独木难支 | 第50-54页 |
5.1.1 文以载道的时代精神的局限 | 第50-51页 |
5.1.2 不计稿酬的外来稿件的稀缺 | 第51-53页 |
5.1.3 志同道合的编辑人才的不足 | 第53-54页 |
5.2 引领了京派的精神风度,丰富了30年代文坛 | 第54-58页 |
5.2.1 《骆驼草》之于“京派”:为“京派”生发壮大厘定了方向 | 第54-55页 |
5.2.2 《骆驼草》之于文坛: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民族化道路 | 第55-58页 |
结语 | 第58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3页 |
附录 | 第63-68页 |
致谢 | 第68-7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| 第70-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