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首页
--
文学
--
中国文学
--
文学评论和研究
新时期大陆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
陶澍《靖节先生集》研究
管窥中西文化的会通
范仲淹律赋研究
当代语境下大众文学的书写与消费--王朔及其受众研究
魏晋平阳贾氏家族研究
先秦两汉文学中的同性恋书写研究
中古文论视野下的“隐秀”考论
论苏轼创作中的谐谑色彩
论金圣叹的“忠恕”思想及在其文学批评中的表现
梁启超的“新学语”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转型
1978-2008:论述王朔30年创作主体意识与叙事特征
茅盾文学奖“主旋律”意识研究
“红色经典”作品的市场化研究
从文学期刊的演变看市场对文学的影响
佛教对刘勰及其《文心雕龙》的影响
王国维“新学语”与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
《文心雕龙》通变理论的“因”与“革”
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留美学生的文学革新思想研究
当代中国草原文学对西方现代、后现代元素的借鉴吸收
二三十年代留苏知识分子的文学革新思想研究
文学微观研究的拓展与深化——孙绍振的“错位”理论研究
黄维樑与《文心雕龙》之“六观”说
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》的中国文学传播
中国当代私人化写作的道德观念研究
《文心雕龙》文论术语英译问题研究
伍光建译《侠隐记》研究
先秦到西汉典籍中的孔子形象
2000-2009:《青年文学》十年改革“青春路”
交叉、断裂与文学可能性--九十年代转向小说之后的韩东研究
1930年代前期青岛的文学生态--以国立青岛/山东大学为中心(1930-1937)
战国游说与诸子之“说”
永远在路上--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游记散文中的交通体验
《史记评林》文学价值研究
北宋五子著述中的隐逸文学研究
刘熙载诗学理论研究
邢邵生平及其诗文研究
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中的老舍研究
论30-40年代沈从文的自由主义文艺观
魏晋六朝谐隐文研究
《淮南子》中“三代”人物研究
祁彪佳及其日记研究
解放区文学思潮论
杨绛作品的语言艺术研究
《淮南子》对《老子》的继承和发展
《淮南子》与《论语》文艺思想比较研究
《淮南子》与《左传》人物形象比较研究
“文学场”边缘的“80后”文学
重述神话 故事新编--论《白蛇传》故事对当代文学的影响
刘辰翁与南宋后期的诗学批评
上一页
[214]
[215]
[216]
[217]
[218]
下一页